第3章(1 / 1)
鱼母说:“道教是国教,老子像只有皇室才有资格敬奉,咱们百姓家里能供奉吗?不要再惹出麻烦。”
鱼父说:“要不然,再等等,看别人家里咋办。”鱼母默然。
时间过得很快,说话间就到了会昌六(846)年。也不知是禁佛的报应,还是命该如此,春天还没有过完,唐武宗就驾崩了。据说是因为吃了道教方士炼的金丹所致。反正,唐宣宗就皇位后,就立即下令棒杀、流放道士赵归真等人。力主禁佛的宰相李德裕也被罢免。接着宣布,上京长安两街再各增置八座寺庙,将这原上的青龙寺改名为护国寺。并颁旨曰:“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这就等于将唐武宗时期禁佛的决定整个推翻。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尽管如此,鱼氏家里却不敢再敬奉佛像。因为自打知道佛教是来自西方之教,就害怕朝廷再度查禁。对于贫苦家庭来讲,即使是一尊佛像也需要不小的开支。踌躇再三,多方了解,从长计议,他们还是决定在家里供奉了一尊老子像。也许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多年以后,使得幼微(玄机)也步入道教。
也许是应了起名先生的预言,小幼微不但长的眉清目秀,更聪明伶俐。鱼母粗通文墨,从幼微二、三岁起,就对幼微进行启蒙教育。从《唐诗三百首》开始,什么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杜甫的“离离原上草,……”等诗词名句一教就会。鱼母还时常携幼微站在学堂私塾的窗边,让她听先生的讲课。受此耳目濡染,几年下来,什么《千字文》、《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都能背个八九不离十。
有一次,先生让一学生背诵《幼学琼林•身体》一节。当那个学生背诵到“泽及枯骨,西伯之深仁;灼艾分痛,宋祖之友爱。”时就卡住背不出来。先生正要训斥,此时只听得窗外有一个稚嫩的声音应声诵道:“唐太宗为臣疗病,亲剪其须;颜杲卿骂贼不辍,贼断其舌。……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十手所指,此心安可自欺。”
先生赶忙出来观看是谁在干扰他的教学,只见有一位年轻女子怀中抱着个三、四岁小儿,正向窗里窥视。先生对鱼母说道:“夫人切莫出声,以免误人子弟。”
鱼母急忙指了指怀中的幼微,先生这才知道并非鱼母,而是怀中小儿所为。不由得连连称奇。他对鱼母说:“这孩子记忆非凡,将来必成大器,只是看将来如何教得。”
鱼母说:“可惜是个女童,进不得学堂,再说家中贫苦,也无力供她上学读书。”
先生说:“此言差也,虽是女子,识文断字并非坏事。德宗年间,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宋氏五姐妹不是一样在朝为官显贵。”
先生看来也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说毕便向鱼母问了住址及幼微年龄姓名,看样子欲打算收幼微为学生。
可是,此后一年的十月份,发生了一件事,却使得小幼微的上学成为泡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看下章分解。
正文 第三章 学孟母鱼家迁下邽
第三章学孟母鱼家迁下邽
更新时间2008-1-1716:01:00字数:4088
原来,宣宗大中三年(849),小幼微五岁时,长安发生地震。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载:“京师地震,河西(今陕甘)、天德(今辽宁西丰县)、灵夏(今宁夏)尤甚,戍卒压死者数千人。”据上述史载分析,虽然震中不在京城长安,不是大的破坏性地震。死者数千人,也足以使长安城中的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有一点办法的人也都离开长安,远走他乡去投亲靠友。
不幸的是,小幼微的父亲在此次地震中不幸遇难。她常去的学堂也被震塌,教书的先生也就此打算到下邽教书。临走时,他去了一下鱼家。当鱼母得知他欲到下邽去教书,就当即表示,为了孩子,她也愿意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故乡,跟随先生到下邽去。
下邽,即今陕西渭南东北处,东濒黄河,西接长安,南依秦岭,北通塞北。是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的战略要地。更为重要的是下邽所拥有的十分优良的人文环境,遂被鱼母所看中。
比如说,汉成帝的经学老师张禹,就曾住在下邽。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四月,张禹被推荐教授太子《论语》。此后,先升迁为光禄大夫,又做东平国(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内史。汉成帝即位后,被封为关内侯拜诸吏光禄大夫。曾献《论语章句》一书给成帝,留下“欲为《论》,念张文”的传说。
南北朝时的田式。北周明帝时,年仅十八岁,被授都督,几年后又拜为渭南郡太守,后进位仪同三司,赐爵信都县公,擢拜廷州刺史。在平息邺城之乱中,荣立大功,以功拜大将军,进爵武山郡公。
在下邽还有汉字隶体的创始人程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隶书被秦国作为统一文字,广泛使用。
下邽人张仁愿。武皇时中进士后,被选为殿中侍御史。曾代肃政台中丞及代理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南)都督检校。后晋升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都督长史。神龙二年(公元706)为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今河南洛阳市)长史。景龙二年(公元708)任左屯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之宰相),封韩国公。
而且,两年前刚刚去世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下邽人。
总之,民风纯朴,崇文尚武,是教育幼微的理想之地。从此鱼母就带着幼微就在下邽住了下来。初来乍到,鱼母举目无亲,整日里为生计而发愁。可是,小幼微天真幼稚,来到一个新地方,更觉新奇,在县城里到处转悠,玩得整天不着家。正如其后诗所记:“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韦庄《下邽感旧》)
还好,经先生的举荐,小幼微如愿进了学堂。这个学堂里面大都是男生,少有女生。五、六岁的孩童们聚在一起,虽然性别观念淡薄,但作为一个鹤立鸡群的女生,又因为她在学业上表现突出,往往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一些坏小子,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常常以她是女孩而进行嘲弄。他们在课间休息时,常把男生们聚在一起,将她围在中间,一边拍着手,一边叫着:“女孩!女孩!……”。
小幼微起先经受不住这样被孤立的感觉,常常为此哭鼻子。后经先生和鱼母的耐心劝说,才渐渐地习以为常。这帮坏小子见这招不灵了,又开始想另外的主意。他们发现幼微非常喜欢花,就设法引诱她去看花。
这些坏小子,在一段时间里,突然变得老实多了。他们一边在幼微的面前套近乎,甚至不耻下问,向幼微请教一些学业上的事情。一边寻访那里有大片的野花可看。幼微对这种反常现象一开始还有所警觉,还以为是在先生的批评教育下,使得他们有了进步的表现。后来也放松了警惕,与他们打成了一片。
这些坏小子,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假装诚恳地对幼微说:“我们发现在城外,有一大片五颜六色的花朵,刹是好看,香味扑鼻,只可惜不知道是什么花,能否去教教我们?”
一听到有花可赏,幼微就动心了。既然都是哥们了,那还有什么不答应的。于是,就和他们一起向郊外走去。
幼微和同学们一起来到郊外。果然,五颜六色的花儿像是若大的织锦地毯,覆盖着郊外的土地。微风吹来,花枝摇曳,如同花的海洋泛起阵阵涟漪,使人心旷神怡。“太美了!”幼微久久地陶醉在这花丛中。
一个学生指着呆立在花丛中的幼微,大声嚷道:“看!鱼幼微是个花痴。”
几个学生见状齐声叫道:“鱼幼微,花痴!鱼幼微,花痴!”
幼微好像是从睡梦中惊醒,这才忙着挑选更好看的花朵插在自己的头发上。如花般俊俏的面容,头上饰以灿烂的鲜花,左右两手拿着大把的花,就好像是在花海的涟漪中涌起的一朵浪花,更增加了其动态的美。
同学们又改口叫道:“鱼幼微,花仙!鱼幼微,花仙!”
幼微双手举着花,与同学追逐着,嬉戏着,竟然把上课的事一古脑儿抛到了九霄云外。到了上课的时间,找不到学生,先生十分着急。待找到学生后遂追问到底是谁带的头。这些坏小子都一推六二五,将责任一下子推到了幼微的身上,反诬是幼微带的头去赏花。幼微当时是百口莫辩,只是一个劲地哭泣。因赏花而耽误上课,这还了得,鱼母知道后,自然是免不了一顿重罚。幼微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下子堕落成调皮的坏孩子。她从此对先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没有因此疏远那些坏孩子,反而和他们打成了一片,专与先生唱对台戏。
有一天,幼微正和几个同学在嬉戏,先生夹着书本走进课堂。
先生说:“孩子们,静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