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陌上旧曲(1 / 1)
清穿可以说是晋江的一座大山。一段九龙夺嫡的故事引出无数爱怨情仇的纠缠。在这清穿泛滥的年头,我看过的虽不多可也不少,但琳琅的这部《清梦•繁华冢》却着实触动我的心。可能不是写得最好,却最令我动容。
.
这是篇言情,最出彩的当然是夏末的三段情。整个故事以齐夏末因为苏悦然换来的机会而穿越展开,分为两卷三世:初九卷和夏末卷,鄂初九、董鄂夏末和云惠。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夏末和胤禛的那段是重头戏。有人说初九卷太单薄,感觉头轻脚重。然而我觉得夏末卷里女主才真正做回了自己,这才是全篇的重点和主干。反而是结尾稍嫌仓促,作为第三世的云惠没有体现出来。虽说写的都是同一个人,但初九和夏末有明显不同,云惠和夏末却容易让人归结为一世。这算是一个失误的地方吧。的情节看似独立,其实回过头看都有联系,一早就埋下了伏笔。例《未过忘川》初九和胤禟一个穿衣一个梳妆像夫妻一般,到了夏末那一世两人共结连理。这些都不是随便写的,令我想到初九握着的连环,一个套一个。
文的定位是正剧,写的是清穿,自然要在清史上做文章,在既有的史载上合理想象。琳琅曾笑说连起居外出时间都要查(《万里云罗》),我想读者对这种严谨是认可的,同时也是必要的。看得出琳琅想把这个故事讲得与众不同,个人认为夏末卷做得更好,初九卷有些情节安排得生硬刻意了,也免不了一般清穿的俗。总的来说,事实上故事的发展有很多地方都在我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给了我不少看文的惊喜。大抵中若有什么情缘轮回的,就只是这两个人不断纠缠,《繁华》的新颖就在于出现了第三个人来打破了这种循环,而且原来的两人都找到了另外的心之所向。在清朝那一世“撒手西归,全是无类”,终不过一场清梦,幸好琳琅“良心发现”,结局还是柳暗花明的。不禁感慨,果然上帝的诞生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啊~~~这部于其他清穿还有较大不同的是既有类似现代的遗憾婚姻,又有令人向往的深情不移的男主。虚实相交,让人读来很有现实感和对憧憬的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胤禟更真实,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不少人希望琳琅能让胤禟弥补,窃以为何尝不是我们在争取在现实中亡羊补牢的机会呢?《繁华》不是故意安排一个单纯的喜剧或悲剧结尾给剧中角色,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看到了《梦回》和《步步》的影子,其实两相比较有根本的不同。
.
古人把有情采韵味的文章称为文,把议论记叙一类的称为笔。琳琅的文笔是极好的,不但用词准确、行文流畅,好词妙句比比皆是,让人印象深刻,且不是空有华丽让人审美疲劳,同时极富画面感。似乎云淡风轻,却又让人惊艳,不少都是很有内涵的,读来感觉很舒服。
文中几乎囊括所有写作手法,虽说都是很常见的,但不可或缺,要运用得好就更要一番功夫。挑几个用的很好的说:
一、以乐景衬哀情。看似花团锦簇很热闹,其实透露着寥落和伤感。似乎是让人捧腹的情景,却恰恰道出了人物内心的空虚。这样的对比出来的效果显然更好。
二、明喻暗喻。把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蕴成具体形象。譬如《褰裳涉溱》一章里“我们如同两株共生的藤蔓,谁离开谁都会受伤,只能彼此紧紧缠绕,抵死纠缠”一句,形象自不用说,更让人感受到那样深刻而无奈的感情。《陌上旧曲》一章“那些花是我当年栽下的,记得当时无论怎么精心照料,只不肯开花,现在却是一园的妍丽,虚幻遥远的美,让我觉得疲惫。为什么我离开了,它们才盛放,难道为了纪念我曾经的努力?”“那样冰魄月华似的美,仍逃不过苍白地死去”等句隐喻了胤禟直到夏末离去才明白自己的心,以及他们婚姻的结局,终究是要破碎的。这样的用法还有很多,比如那些佛偈箴言,比如那些诗句唱词。这些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前后呼应。例《柏舟中流》里后半章都是。
另外琳琅表达情感的手法相当细腻,如《咫尺天涯》里“我与胤禩只能擦肩而过,我只能在他经过时,看看他的衣角,借以判断他的心情”;《绸缪束楚》里“他轻声呼唤我的名字,一声声敲在心上”“我能听见下雪的声音”等。还有文中信笔写来的幽默,段段经典。琳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
故事的主体自然是人,琳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好,除了因为对笔下人物有深刻理解,我觉得还与客观的视角有关。本文人物塑造很成功,每一个都鲜活饱满,有各自的特点。
夏末是个通透的女子,个人很喜欢这个女主。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会对生活作最美好的期待和最坏的打算,也敢于争取,也为那些不如意而努力。同时也是矛盾的一个人,坚强又脆弱,理智而迷惘。为爱生为爱死,却也清楚爱情不是人生的一切,懂得惜福。不因死畏生,不因伤畏爱,忠于自己的心。似乎说得多了反而偏离了,还是像琳琅说的,夏末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当然人无完人,只是我觉得她做得足够好,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再说胤禛其人,就我的理解,我从来不认为他会只是一个冷面王爷或铁腕皇帝。他其实是个丰富而复杂的人,他喜怒形于色,所以康熙才会批他“喜怒不定”,却又极力克制,也许读经参道也是为了镇住自己的心性,平时装了面具扮演别人,只有在面对同一类人时才会做回自己;他应该是个极有情趣的人,圆明园就是个代表作;他会是“喋喋不休”的,不然也不会有《大义觉迷录》存世;有时候也犯孩子气,所以才有和十三的奏折里调侃其他大臣的语句;还有与德妃之间的隔膜和摩擦……一句话说就是琳琅写出了我认为“真实”的胤禛。本文的巧妙之处在于不是通过陈述这些史载来直接描写,而是在人物交往的具体事件中体现。例如就“喋喋不休”,就是用胤禛对夏末的思想教育课间接体现。
正文的情节安排是关键,但番外犹能体现其□□力。都说番外不好写,但琳琅的角色代换做得很好,可谓拿捏得当。以胤禟的番外作例,《华烛何为》里胤禟是那样高傲,既有作为皇子贵胄的优越感,又有对被人忽视的不满和对胤祥受宠的嫉妒,嘴硬、不肯拉下面子,没有正视过自己和别人的真心和爱。《云沉雨散》里大体没变,但伤过痛过,在泪水和时间的洗礼下成熟了许多,也终于明了自己的心,可胤禟还是胤禟,即便心里已经对爱妥协不再恨夏末,却还是不肯表现出来。此章里有一句话很能体现其性格:“我不能杀她!她不能死,如果生死轮回她都不肯回来,我还去恨谁,我要到哪里去找她?”不是因为爱她而不杀她,而是怕杀了她就不知去哪找她来恨了。实际上是失去了心的寄托。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胤禟把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过小遗憾是最后几篇写的稍微失了水准了,有些地方赘述了,表达也不够深入,似乎受到了前面几篇的限制。大约是受节日欢快气氛感染,那种荒凉伤心的感觉不好写了吧。
几个主要人物夺人眼球,可是琳琅也没有忽略对配角和剧中小人物的勾勒。例如夏末的外祖父,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老头子,对孙女极尽宠爱,有自己的坚持,却也懂得放开。他曾喝着酒豁达地说“人间别久不成悲”,在逝去时也平静安详,却也会因夏末着急跳脚。例如骄横痴心的蓉月,柔弱美丽的敏妃,被夏末整得很惨的依扎,追求功利的年羹尧……他们不只为文章增添了可看性,更有在这个故事里存在的必要性。
.
虽然这是在九龙夺嫡的背景下展开的故事,但文里没有用太多笔墨去直面描写那些黑暗与惨烈。仅有的几段写得精良,一应称呼用词神态动作皆很考究。更多的阴晦则是暗插在了平时的生活情节中,比如女人们随口说笑的机锋调侃,比如夏末醉酒后听见两个阴谋家三言两语做成了一笔生意等等。这些场面不多,却写出了每个人的心计,也正因为这样才不让人觉得人物单薄小白。
这是篇言情,又不只是言情。值得一提的是,文里很自然的穿插了一些对人、生命、生活的感悟和佛经道理,让人体会的同时也回味思考。我认为一部好的,故事说得好固然重要,但也要让读者看到故事之外的东西。《繁华》就是这样的好。
.
话说我曾在电脑前笑到不行,也曾情不自禁的对着屏幕流泪,更有许多感动,许多思考。谢谢琳琅,让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文字,听了一个这么好的故事。
“悲怆苍茫的历史背面,隐藏了多少段不为人知的爱情,不在史家笔端,只存在于我们心间。”作者回复:
我认真看完了,万岁,上帝与长评同在!
多谢矛盾mm作者回复:
感谢矛盾mm,我认真的看完了。
上帝与长评同在!!!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