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九道山庄(1 / 1)
朱雀桥,野草花,夕阳西下,凤凰声声碎。
乌衣巷,美人泪,王孙落魄,后世书生醉。
太湖!
舟行湖上,几个转折,便转入了一片大湖之中,极目望去,但见烟波浩渺,远水接天。
只听得阿碧漫声唱道:“二社良辰,千家庭院,翩翩又睹双飞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瞑来何晚?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轻拂歌尘转。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将小舟划入一处小港,但见水面上生满了荷叶,如果不是她指点,决不知荷叶间竟有通路。
这边水面上全是菱叶和红菱,清波之中,红菱绿叶,鲜艳非凡。
菱塘尚未过完,阿碧又指引小舟从一丛芦苇、茭白中穿了过去。
一眼望去,满湖荷叶、菱叶、芦苇、茭白,都是一模一样,兼之荷叶、菱叶在水面飘浮,随时一阵风来,便即变幻百端,就算此刻看得清清楚楚,霎时间局面便全然不同。
她只是漫不经意的采菱拨水,随口指引,似乎这许许多多纵横交错、棋盘一般的水道,便如她手掌中的掌纹一般明白,生而知之,不须辨认。
如此曲曲折折的划了两个多时辰,未牌时分,遥遥望见远处绿柳丛中,露出一角飞檐。
阿碧接过木桨,将船直向柳阴中划去,到得邻近,只见一座松树枝架成的木梯,垂下来通向水面。
小船转过一排垂柳,远远看见水边一丛花树映水而红,灿若云霞。
阿碧将小船系在树枝之上,忽听得柳枝上一只小鸟,“莎莎都莎,莎莎都莎”的叫了起来,声音清脆。
阿碧模仿鸟鸣,也叫了几下,回头笑道:“请上岸吧!”
众人逐一跨上岸去,见疏疏落落四五座房舍,建造在一个不知是小岛还是半岛之上。
房舍小巧玲珑,颇为精雅。
小舍匾额上写着“琴韵”两字,笔致颇为潇洒。
参合庄位于姑苏城西三十里外的洞庭苇塘深处,为鲜卑族燕国皇室后裔慕容世家所建。
昔日后燕、北魏“参合陂之战”被慕容世家引以为耻,故此庄建成时起名“参合”,意在励志雪耻。
五代末期,参合庄庄主慕容龙城,独创“斗转星移”绝技,并以之纵横江湖,之后姑苏慕容氏便世代传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绝技,威震武林。
姑苏慕容氏名震江湖,参合庄在武林中也颇有声望,但因其位置隐蔽,故寻常人无法得知其所在。
自从慕容复疯了之后,近二百年来,更是无人知晓参合庄之所在。
更是无人知晓的是,二百年来,参合庄的名字,已经改为了九道山庄。
为参合庄改名字的人,就是慕容复与阿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慕容靖康。
靖康耻,犹未雪!
慕容复很有文化,疯疯癫癫的给儿子起了个好名字,在他已经疯狂的心中,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参合陂之战”、带给慕容家的耻辱。
姑苏慕容家最拿手的绝技,乃是一门借力打力之技,叫做“斗转星移”。
也就是江湖之中,津津乐道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慕容靖康没有学会,这样神乎其技的功夫。
因为慕容复已经武功尽失,偶尔的清醒,只会让他沉浸于更疯狂的梦想之中。
江湖之中,津津乐道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自慕容靖康之后失传于江湖。
终生缩着脑袋活着的慕容靖康,博览群书,破万卷书,皓首穷经,临终之际,记得少时读孟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慕容靖康愤然将参合庄改为九道山庄,仍然念念不忘复国的大道。
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九者,王道也。
这样隐秘的事情,已经沉寂了二百年,又怎么会有人知道呢?
这件事情,要从五年前说起。
太湖!湖边!茶社!
古往今来,江南的茶社、除了有好喝的或者不好喝的茶,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唱小曲的、说书的。
五年前,太湖湖边出现了一座不起眼的茶社!
逍遥茶社!
贩夫走卒,才子佳人,文人骚客,英雄豪杰。。。。。。私奔的、逃婚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
一杯茶,一袋烟,一首小曲,一段故事,快快活活,逍遥似神仙。
“二社良辰,千家庭院,翩翩又睹双飞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瞑来何晚?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轻拂歌尘转。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唱小曲的姑娘自称阿紫,姓莫。
知道阿紫姓莫,是因为她拉二胡的爷爷,自称是莫大。
唱完小曲,看着台下不怀好意的目光,阿紫吴侬软语道:“我姐夫是江湖之中最厉害的大英雄,你们可不要欺负我哦。”
莫大笑着问道:“你姐夫是谁?”
“他吗?爷爷,二百年前,中原武人以谁为首?”
那莫大先生笑道:“二百年前,人人都说‘北乔峰,南慕容’,难道这二人都是你姐夫么?”
阿紫撒娇的说道:“爷爷,我姐夫是乔峰大侠,哪里有什么两个姐夫。”
那莫大先生道:“哦,你姐夫是乔峰大侠,那咱们今天就说说、过五关斩六将、义薄云天的乔峰大侠。”
阿紫一本正经的说道:“姑苏慕容,姑苏慕容,咱们现在在慕容氏的家门口,当然说的是姑苏慕容啦。”
“嗒”!
莫大先生醒木一拍:好个慕容复,二百年前,那“南慕容,北乔峰”六字,终非幸至。
慕容氏家传武功,实在是有鬼神莫测之妙,慕容复虽致力于中兴复国,没有能够潜心练武,但姑苏慕容家的嫡系传人岂同泛泛?
姑苏慕容家最拿手的绝技,乃是一门借力打力之技,叫做“斗转星移”。
斗转星移神功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对手打来的招数进行随意转移,用同样的力道和方位,反伤于对手或是第三方,而自己则毫发无损。
不过,如果斗转星移神功的修炼还没达到极致,或者武功修为不如对手,那就不能轻易用此神功,否则对手打来的招数就会转移不当,实实在在的打着练者本身。
外人不知底细,见到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神乎其技,在致人死命之时,总是以对方的成名绝技加诸其身,就认为天下各门各派的绝技,姑苏慕容无一不会,无一不精。
其实武林中绝技千千万万,任他如何聪明渊博,决难将每一项绝技都学会了,何况既是绝技,自非朝夕之功所能练成。
但慕容氏有了这门巧妙无比的“斗转星移”,不论对方施出何种功夫来,都能将之转移力道,反击到对方自身。
将对手的兵刃拳脚转换方向,令对手自作自受,其中道理,全在“反弹”两字。
便如有人一拳打在石墙之上,出手越重,拳头上所受的力道越大,轻重强弱,不差分毫。
这就是能量守恒!
善于“锁喉枪”的,挺枪去刺慕容复咽喉,给他“斗转星移”一转,这一枪便刺入了自己咽喉,而所用劲力法门,全是出于他本门的秘传诀窍。
善用“断臂刀”的,挥刀砍出,却砍上了自己手臂。兵器还是这件兵器,招数还是这记招数。
只要不是亲眼目睹慕容氏施这“斗转星移”之术,那就谁也猜想不到这些人所以丧命,其实都是出于“自杀”。
出手的人武功越高,死法越是巧妙。
慕容氏如果不是单打独斗,若不是有把握定能致敌死命,这“斗转星移”的功夫就决不使用,是以姑苏慕容氏名震江湖,真正的功夫所在,却是谁也不知。
慕容复的祖宗慕容氏,乃是鲜卑族人。
当年五胡乱华之世,鲜卑慕容氏入侵中原,大振威风,曾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好几个朝代。
其后慕容氏为北魏所灭,子孙散居各地,但祖传孙、父传子,世世代代,始终存着这中兴复国的念头。
中经隋唐各朝,慕容氏日渐衰微,“重建大燕”的雄图壮志虽仍承袭不替,却眼看越来越渺茫了。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氏中出了一位武学奇才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的高妙武功,当世无敌,名扬天下。
他不忘祖宗遗训,纠合好汉,意图复国,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赵匡胤建立大宋,四海清平,人心思治,慕容龙城武功虽强,终于是无所建树,郁郁而终。
宋朝末年,数代后传到慕容复手中,慕容龙城的武功和雄心,也尽数移在慕容复身上。
大燕图谋复国,在宋朝便是大逆不道,作乱造反,是以慕容复虽然暗中纠集人众,聚财聚粮,却半点不露风声。
武林中说起“姑苏慕容”,只觉这一家人武功极高,而行踪诡秘,似是妖邪一路。
慕容氏心怀大志,与一般江湖人物所作所为大大不同,在寻常武人看来,自是极不顺眼,再加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名头流传,渐渐的竟是众恶所归。
慕容复年岁渐长,形貌俊美,学武有成,亦在江湖上闯出一番名头,遂与乔峰并称中原武林两大高手。
“北乔峰 南慕容”,慕容复是与乔峰齐名的顶尖人物,常常借其它人之口来赞扬、自己的气派如何超卓、本领如何厉害,传说了近十年,却迟迟如谪仙缥缈秘密,神龙见首不见尾。
江湖中人愈发期待他的出现,幻想着慕容复是何等长相。
谁知道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才发现是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明明是名门正派,却为一己之欲沦为阴险小人;明明武功高强,偏偏总遇上超级高手,出丑当场;明明有才有貌有地位,不趁乔峰落难,好好地争个武林盟主来当,反而痴心妄想造反当皇帝,最后落得惨淡收场。
最讽刺的是,慕容复是没落皇族子孙,毕生追求皇位,对王语嫣视如草介,段誉是正牌皇帝继承人,却爱美人宁弃江山。
你所追求的,正是我所唾弃的,尽道人生的可笑荒谬。
贩夫走卒,才子佳人,文人骚客,英雄豪杰。。。。。。私奔的、逃婚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
莫大先生咿呀咿呀的二胡声中,这一段沧桑往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慕容复疯了,慕容复死了!
一只美丽的凤凰,以这种极端残忍的方式死去,只留下一两片华美的羽毛,上面流着生命的血和泪。
孤寂在风中漫舞,折射出清冽的光芒,长啸秋野,悲风凄凄,当世事化作了清澈的虚无,只有满山红叶,依旧在风中缓缓倾诉,倾诉这只凤凰荒唐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