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谁与争锋话韩信 > 第6章

第6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隐蔽出击 渔夫与管理学 管理三国志 像园丁那样管理 爱情经济学 千里走三国 十年一梦:一个期货操盘手的自白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微软团队成功秘诀 百万富翁速成指南

,这是什么高招?偶等想不明白:(

韩爷趁着高兴,开始给部下上课:“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上写着呢,你们没仔细读罢了,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而且本将带 的兵又全然不是老油条一般的职业部队,不过是“驱市人而战之”,忘了他们才当了几天兵了吗?“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 而用之乎!”,只要还有别的生路,这帮人一接战必然跟耗子见了猫一样,逃还来不及呢,本将“置之死地”,除了死战,别无他路!哈哈,于是耗子变老虎了!

“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那是!

上边提到的陈余的那个韩国人参谋长李左车,“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唉,着经济杠杆就是厉害,韩爷这儿一悬赏,“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 戏(麾)下者”,“信乃解其缚”,松绑之后,恭恭敬敬“师事之”。嘿嘿,原来宋江收服秦明,呼延灼这一套,古人早就会了。这个李左车终为韩信所用,为韩爷 攻燕伐齐立下大功!

井径一战,韩信背水列阵,巧妙把握敌我双方士兵心理,不差分毫捏拿攻击时机,以不到敌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击破赵军二十万,创造了以寡击众的经典战例。自此以后,韩信威名日隆,诸候闻风丧胆!

说诸候闻韩信之风而丧胆,并不是吹捧韩爷的信手拈来之辞。井陉之战之后,韩信听从那个韩国人李左车的建议,一面“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休养生息,一面 又“北向燕路”,拉开要攻击燕地的架式,暗地里又“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派个舌尖齿利的去游说燕王,晓以厉害,告燕王:您看见没?人韩爷抄 起万余刚刚招募的新兵蛋子都能抡死赵王君臣,如今带来掐您的可不再是万余了,瞧都已经挨那儿摆好pose了,您还等什么呢?等死吗?于是“燕从风而靡”, 真的是闻风丧胆!燕地就这样被韩信以威名兵不血刃的拿下。

燕地平定之后,“(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这可不是因为韩信谦虚,把王位让给张耳。由于历史原因, 张耳在赵地老百姓心中的声望要比韩信高很多(见《张耳陈余列传》),这也是张耳被派去辅助韩信平定赵地的原因。况且作为超级猎犬的韩信,也暂时还不能留在 赵地为王长膘。

楚霸王项羽自然也不高兴赵地这一片肉给汉王一筷子夹过去,“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赵地慢慢稳定下来。

刘邦在西边死扛项羽主力,终于不支,荥阳失守,向南败退,与被拉拢反楚的英布会合后,进入成皋,立马又被尾随而至的项羽部队重重包围。

西线势危,自然向北线请援,于是韩信张耳“发兵诣汉”。“六月,汉王出成皋,北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 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汉王刘邦就带了曾经在刑场发现韩信的那个滕候夏侯婴,偷偷溜出成皋,北上,冒称汉王使者直接进入张耳韩信军营,还夺了二位的兵 符印信!

这儿可是一件大事!想象一下,要是当年老毛突然进入粟裕指挥部取消他的指挥权会是为了什么?原因只有一个,对粟裕不满,还不是一般的不满!那是什么原因使得汉王对韩信不满到“夺其印符”的地步呢?小子以为有二:

第一,韩信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按照留侯张良的运筹,韩信北方战场的开辟,是整个灭楚战略里至关重要的一环,他在北方上窜下跳的越厉害,越能吸引项羽的眼 球,减轻西线的压力,所以就算要南下增援西线,也不能撂下北线于不顾,那样岂不是前功尽弃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兵援助西线,韩信自己应该留下一部分兵 力,利用自己的军事天才在北方拳打脚踢,可劲地恶心项羽,让他时常有想吐的感觉,而不是和张耳一起南下驰援!

第二,韩信在为人臣方面再次暴露出缺憾。张耳﹑韩信虽然南下驰援,进军速度却缓慢之极。俗话说,救兵如救火,何况所救的是自己的老板?既然已经决定南下驰 援,星夜兼程也不为过,事实却是汉王在荥阳危急的时候就放飞了求救的信鸽,结果等到成皋又快守不住了,救兵依然还没爬过来。

这汉王看到北线救兵迟迟不到,又加上别人也未必指挥得动韩信,一着急,得,老大我亲自走一趟吧!结果他看到了什么呢?汉王晨时入营,“张耳﹑韩信未起”! 老大被人围攻拍砖,都鼻青脸肿了,这两位要过去表忠心,你倒是快着点啊!居然还这么四平八稳的睡大觉。长此以往,如何不让老板对你的忠心指数表示怀疑呢?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虽然太史公并不曾记载汉王在韩爷面前发雷霆之怒,但小子以为这儿汉王对这二位是少不了一通“教导”的。“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一部分兵随汉王南下,“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这才是正确的战略嘛!

韩信于是引兵从赵地东击齐。然而不等韩信的真正攻击,齐王田广却在汉王派去的辩士郦食其的游说下举紫旗降汉。“韩信欲止”,已然降汉了,那田广就和韩信是同朝为臣了,那还打什么?

这时候另一个辩士蒯通出场了,“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汉王虽已另派人游说摆平齐地,可是有下令让将军您停止攻击吗?干嘛不接着干呢?“且郦生一士,伏 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他姓郦的不过是书呆子一个,动了动嘴皮子就搞定齐地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将军您好几万人,折腾 一年多也就弄回了赵地五十余城,这岂不是说将军“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前述及韩信韩公子性格,小子曾言道,韩信其实是一个孤高的心智极高者,内心极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其具体表现就是贪功。这个蒯通吃准了韩爷的这一性格特征,一击而中,“于是信然之,从其计”,对齐王田广发起攻击。

这田广呢,心想偶已经投入了汉王的怀抱了,正打算度把蜜月呢,那你汉军自然不会给哥们抡板砖了吧,于是“即留(郦生)纵酒”,和郦食其在那儿把酒话红楼 呢,根本没对韩信的儿郎们设防。以韩信用兵的大才,就算设防了也不管用,这都没设防,那你想想这后果,比势如破竹还势如破竹啊!

“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任谁也会觉得受了郦食其这媒婆的欺骗呀,可惜了郦生了,就这么白白让人煮成了一锅人肉汤。

平心而论,如果没有韩爷的大兵将至,没有韩将军的赫赫威名,郦生此行是很难凑效的,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这就是说,为郦生所下的齐城七十余座,至少一半的功劳要记在韩爷名下。汉王对下属的长短功过向来不犯糊涂,自然是看得到韩爷这一潜在的大功的,否则他真没资格得天下。

明白了这一层,就可以说,如果韩信是真的一心为汉臣的话,那他的的击齐,就是地地道道的败笔!蒯通建议韩信伐齐的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明知齐王已降汉依 然举兵攻伐,就因为汉王未曾“诏止将军”?这样的理由连蒯通自己都不会信,又如何能向刘邦交差?如果韩信真的这么机械的话,与二傻子有什么两样?又如何独 当一面?

本来已经都成了汉王的臣属,互相吞并,会削弱自身的有生力量不说,对汉家集团的声誉也是极具副作用的,而且还直接害死了辩士郦食其。不要小看一个辩士的作用。一方上好的温补中药,光是药引固然难起丝毫作用,可没这药引,这化学反应也是难以发生的!

本来韩信直接开赴齐地就可展开对楚作战,现在为了争功而不惜和齐兵掐架,你再怎么快,再怎么伤亡小也是有贻误战机的嫌疑的,君不见,老板在西线上被项羽折 磨得脖子都细了?小子相信刘邦在得到韩信击齐的消息后是会暴跳如雷的,呵呵,这家伙从来也不讲什么绅士风度的,不过多半不会跳给别人看到。

那么蒯通怎么就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呢?原因只有一个,蒯通希望韩信背汉自立!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如果韩信并不想久为人臣,那他这么做就太合乎情理了!小 子相信此时的韩信并未有自立之意,这一点后面还有论述。可韩爷依然采纳了蒯通这一建议,只能说明他在政治上的天真短视和性格上的孤高好强!性格决定命运 啊,或曰:韩信并不是为汉家江山而战,而是为自己的建功立业而战,是有几分道理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韩爷在高祖刘邦心中的疑惧就是这样慢慢累积起来 的!

这儿田广糊里糊涂给韩信收拾了一顿,丢盔弃甲逃到高密西,越想越气,气得肝疼,派人向楚求救。唉,你说这人时楚时汉,怎么还好意思厚着脸皮求救于楚?不过 项羽还真就派了救兵来了,未必是为了田广这么个厚脸皮,主要还是为了齐这块地盘罢。“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且看韩信如何沙囊截流,水淹楚军,击杀龙且!

龙且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和灰头土脸的齐王田广残部“胜利”会师了,也亏了是灰头土脸,脸皮子泛红也没人瞧得出来。这个救齐大军的司令龙且,可是个大有来头的 人物,他老人家随项羽攒下赫赫威名的时候,估计韩公子还在帮项羽执大戟当肉桩的吧,想来这龙且和韩爷以前也有过几面之缘的。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