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1 / 1)
结束语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劳动光荣”,是对人类社会劳动贡献的褒奖,是对人类社会劳动的最高赞礼。
在五千年悠久的中国历史中,劳动人民靠勤劳的双手塑造了一座座历史丰碑,绘制了一幅幅壮丽画卷,赢得了世人的赞赏。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让全体人民都懂得并践行着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
祖国的文明、进步、昌盛和辉煌,倾注着各行各业劳动英雄辛勤劳动的汗水,凝结着他们创新创造的智慧。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劳动,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忠诚,诠释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他们身上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影响了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的人生追求,激励着无数劳动者奋发进取、再创辉煌。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不可避免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英雄不被人知,他们的事迹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更是鲜为人知,国酒茅台的宗师们便是其中一例。
茅台酒是国之瑰宝,酿造这玉液琼浆的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理所当然也是国宝!但他们是哪方神圣?姓甚名谁?他们是如何传承茅酒文化的?说句实在话,在遇到张志云之前,笔者和芸芸众生一样,一点都不知道。如果说对张志云之前的那些宗师们人们不甚了解还情有可原,但张支云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绝对权威、茅台酒6位酒师中唯一健在的祖师爷、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原茅台酒厂高级酒师、原珍酒厂高级酒师、生产厂长。应该算得上中国酒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优秀人物。可笔者竟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更不知道他的事迹,真觉汗颜无地!
带着内愧,笔者开始在贵州的大山里探寻国酒的制造者和国酒文化的传承者。
先是在网上查找了一番,了解到国营茅台酒厂是由解放前茅台村的“赖茅”“华茅”“王茅”三家酒厂于1953年8月5日公私合营后成立的。其中“赖茅”酒是由福建人赖正衡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传至子赖宗贵、孙赖嘉荣、曾孙赖永初、赖贵山、赖雨生,赖贵山又亲传于子赖世纲。酒师是谁不得而知;华茅酒是1862年由江西省临川人华联辉所建,华联辉之子华之鸿领军,苦心经营,创出辉煌的。王茅酒则是成立于光绪五年合营作坊“荣太和烧房”转到王秉乾之手。那个时候,华家、赖家和王家各有掌酒师傅一人、二师父一人。但酿酒师的名字叫什么却不得而知。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那些私人酒坊是没有任何现代设备的,所有的酿酒工艺技术全凭酿酒师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品以及手脚感觉来把握的,那些古老而科学的工艺精髓没有文字记载,书本上绝对找不到,全都是刻在酿酒大师的脑海里面。任何一座酒坊,如果离开了技艺精湛的酒师,酒坊就无法生存。这些酿酒大师才是琼浆玉液的真正缔造者!是创世的精英!但在历史的相关记载中,却只有东家,而不见这些创造精品的“打工者”。
呜呼!太可悲了!
感叹之余,笔者便下决心发掘发掘这些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国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探询,知道了在茅台酒厂成立之前,茅台三家酒厂的酿酒师一共有六位,他们分别是:张支云、郑银安、郑永福、郑兴科、郑永维、郑义兴。时光如水,日月如梭,逝者如斯夫!六位宗师有五位带着他们的绝技已经相继离开了人间,仅剩张支云老先生一个人还健在!这可是茅台酒文化目前唯一的一块活化石!
为亲睹这方神圣的真面目,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笔者在朋友的导引下,恭而敬之、诚惶诚恐地磕开了老先生的大门,拜访这位酱香泰斗、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
门开之后,迎面而来的是一位高挑个子、笑容可掬的矍铄老人,不用问,这肯定就是我要找的那块活化石。但眨眼一看,感觉却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握手之后,亦感没有什特殊,很普通的一双手;一番客套,言谈举止亦很平常,继而深谈,更觉得一般:这位酱香泰斗、可谓世界级的顶尖人物,竟然是一位来自深山农村、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 !
平凡而伟大之人,必有其神秘奥妙之处!于是乎,爱钻牛角的笔者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段,下决心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经过二十多天的探研,张老先生的人生轨迹便粗略地烙印在笔者的脑海里,他那平凡而又伟大的传奇人生震撼着笔者的心灵。“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部人物小传——《酱香宗师——茅台酒文化活化石张支云》,几经审阅核对,将其奉献给广大读者以共享。
在采访、整理过程中,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副会长裘利兴先生、河南郑州市二七区的领导李洪涛先生、仁怀市白酒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陈果、仁怀市白酒行业协会副会长邬家高先生、茅台镇副镇长杨顺雍先生、贵州省驻河南郑州白酒行业商界代表李宗国先生、茅台酒厂酒师肖泽华先生、珍酒厂生产厂长杨玉琴、原珍酒厂一车间班长胡志权先生以及张支培、张富贤、张富红、张富涛、张富明、张富强、张富祥、张、肖华先生;陈崇楠、王学连、邬远群、张富华、张贵英、张贵芳、张媛媛女士等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水平不高,特别是对酿酒方面的知识非常浅薄,对张支云老先生的一生了解也不透彻,本应是一部好书但却没能写好。纰漏和不妥之处肯定不少,诚望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