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暮年(1 / 1)
宗师暮年
步入晚年之后,张支云一直坚持着身体的锻炼,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爬山是张支云每天的必修课,这不仅仅是为锻炼身体,更是因为那山上有他后半生的无尽情结。
遵义城东、湘江河畔有一座大山叫红军山,张支云每天都要带着老伴爬一趟红军山。
红军山原名小龙山,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1935年初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遗骸,先后找到了19名轶名烈士。为了纪念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 遵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小龙山修建红军烈士公墓。1954年将远近闻名的“红军坟”由桑木垭迁来这里。
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致函贵州省委,提请务必找到他的亲密战友邓萍的遗骸(邓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30年,邓萍出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任红5军军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邓萍协助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挥部队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实施转移。1935年,邓萍在指挥红3军团先头部队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经省、地、市党政军的共同努力,1958年,终于在松子坎找到邓萍原墓,并将其遗骸迁到小龙山上。
同年,遵义市政府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兴建“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经上级部门研究后获得批准,同意拨款30万元,在遵义市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碑。1958年9月,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动工兴建并于次年初竣工。陵园划定范围为103亩,始建盘山车道和289级石阶,由湘江河边的公路直通陵园的纪念活动平场。
在陵园正中,用红砂石为邓萍建造了一座墓室,并在清明节专门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龙山石砌墓室内,彭德怀亲笔修订了邓萍简历,张爱萍亲笔为邓萍烈士撰写了墓志铭,以志永久的纪念。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亦将找到的其他红军烈士遗骨迁葬此地。
红军烈士陵园在小龙山落成之后,当地民众便将小龙山叫为“红军山”。
“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与“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纪念体系隔江相对,彼此辉映。这里成为遵义广大人民群众缅怀革命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和各种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兴建了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同志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从茅台酒易地试验之初,红军山就是张支云经常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的无尽情结。
张支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崇拜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工农红军。后来,为茅台酒易地试验他来到了遵义,到遵义后没几天,他就专程去了红军山,缅怀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在红军山上,他意外地发现了那里有酿酒必用的红泥。
试制酒的实验初期,酿酒过程中所有要用的东西都要从茅台拉,就连封窖用的红泥土都要从茅台拉。在红军山上,他发现了这里的红泥和茅台的红泥一模一样,就用红军山的红泥替代了茅台的红泥。
红军山上的红泥为他完成试制酒的科研任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省去了好多科研费用。从此,张支云就和红军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耄耋之年,张支云没有工作任务了,但爬红军山这个课程却从来没有间断。每天的上午,他都要带着夫人一起去爬一趟山。在那里缅怀革命先辈,在那里锻炼身体。
每到红军山,他都要在烈士纪念碑前默默为那些革命先烈祈祷。瞻仰那些永远也看不够的烈士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