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酱香宗师 > 学艺

学艺(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非常年代 食日 江山志 峥嵘岁月 三国大外交 辛亥舰队(皇家舰队) 铁甲家族 禅让: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权力游戏 贺兰山下 拼命到底

学艺

端午节的前夜,郑应才将徒儿叫到了房间,开始了技术传授的第一课。

郑应才正襟危坐,张支云端端地站立在师傅的面前,倾听师傅的训导。

“你知道这一年来我为什么让你跟上大人干活吗?”郑应才开口问道。

“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张支云老实地说道。

“酿酒的过程需要一年,从制曲开始,清蒸下沙、混蒸糙沙二次投料到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整个过程都是非常严谨的。从去年的端午节到现在,我是特意让你到烧房和大人们一块干活,就是想让你先亲身了解一下烧酒的整个过程,为以后学艺奠定一些基础。你没有嫌苦,干活很卖力,也很有心眼,这很好。”郑应才换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烧酒的季节性很强,必须严格按照节气进行操作。端午采曲、重阳下沙。端午节到了,今年的酿造又要开始了,烧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踩曲。你知道为什么要端午踩曲吗?”

“不知道。”张支云老实地回答道。

“制曲的季节性非常强,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因为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又阴雨潮湿,空气中湿度大,细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态活跃,对于制高温大曲极为有利。”

“白酒的香味成分,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在酒香味成分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制曲温度,带来的微生物群系也不一样。温度高、适温宽,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多,产生的香味物质和香味的前驱物质也多。因此,端午采曲便成为定律。”

“明白了。”张支云点头应道。

“你知道烧酒所用的原料吗?”

“知道,小麦、高粱和稻壳。”

“好!有心眼。制曲用小麦,下沙用高粱。我告诉你,烧酒除了技术之外,原料也是很重要的,小麦和高梁必须是用质优的,淀粉含量要高。”郑应才换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酿制酱香型白酒所用的小麦和高梁只有咱们这儿出产的最好。古人云:“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如过冬。”咱们这儿紧挨着四川,地理位置很特别。独特的高原气候,既不同于寒冷的北方,也不同于炎热的南方。冬小麦既经受了高原冬日的寒冽,又经受了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小麦粒大而匀,长得饱满丰实腹沟深且淀粉多,高梁扁圆结实干燥,呈黄红色,粒小、皮薄、肥大。因此,原料必须要采用本地出产的。”

看着聚精会神的小支云,郑应才接着说道:“在端午节的时候开始踩曲。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曲母,搅拌均匀,踩成一块一块的砖形,严格按一定程序堆积,既不紧压,又不使通风。然后按照一定形式进行堆放,用洁净的谷草做间隔和覆盖,保证温度始终保持在62℃ 上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曲里的杂菌才会极少极少。”

“老话说:‘重阳酿酒满缸香’。 制曲从端午节开始,到重阳节的时候,就必须开始准备下沙的料——生沙。将高梁磨碎便是‘生沙’。然后用100℃以上的水将生沙浸泡一昼夜后,便进行上甄蒸煮,蒸出来的高粱破粒即为‘熟沙’。蒸煮好后,将熟沙摊到地板上摊凉,凉到40℃时加入曲母,拌匀起堆,进行堆积发酵。一般情况下,熟沙堆积发酵三天,而后下窖,密封。在窖里发酵一个月,发酵好的熟沙叫做‘下沙’。”

“好了,今天就给你说这些,说得多了你记不牢。把我今天给你讲的一定要牢记在心里。”

小支云目不转睛,正全神贯注,师父的话却结束了,小支云赶忙连连点头。

离开师傅的屋子,张支云反复回味着师傅所讲的一切。因为心神入迷,竟然碰到了路旁的树上,两眼冒着的火星才使他回过神来。

端午节一大早,张支云便跟随师父和师父的助手廖眼镜一起向酒坊走去。

廖眼镜是酒坊掌柜薛向成的女婿,这个小伙子仗着岳父是酒坊掌柜,对工作满不在乎,更不愿吃苦学技术,整天吊儿郎当。郑应才心里对这个孩子很不满意,但又不想多说什么。不是老师傅不负责任,主要是因为廖眼镜是掌柜的女婿,加之廖眼睛只是他的助手,不是拜过师的徒弟,因此,他觉得不好去严格管教。不能严格管教还不如不说,只有凑合着往下干。之所以要凑合,不仅是因为廖眼镜是薛向成的女婿,还有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廖眼镜多少有点文化。到酒坊来做工的都是没有文化的穷苦人,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也只好将就着带着廖眼睛凑合着干。对此,郑应才一直耿耿于怀,总想能有一个机会给自己培养一个好助手。自张支云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拜师以后,郑应才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他尽心地把自己的一生所学教授给自己的这个干儿子。

也是心情愉快,郑应才一改平时的沉默寡言,进了酒坊以后,便拍了一下张支云的脑壳说道:“你狗日的可不要给我半途而废,老子要把你教好!”

可能是兴奋的原因,郑应才的这一拍好像狠了点,张支云的眉头微皱了一下,但他的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开始操作之后,郑应才便先详细地给张支云讲述制曲的原理和方法:

“茅酒的曲母是传统的酱香型高温大曲,以小麦为原料,以稻壳为辅料。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生料制作、开放制作。生料制作是茅酒大曲培养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小麦自身所带的菌及环境微生物在制作时共同作用,由此而部分形成茅酒制酒生产的产香、产酒功能菌和茅台酒香气、香味的前驱物质;开放式制曲最大限度地网络了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增加大曲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总量。”

“二是堆积升温、自然培养、季节性强。茅酒大曲的生产季节性很强,必须是伏天踩曲。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多又活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于高温大曲极为有利。”

“大曲培养的条件是自然的过程,整个培养过程的温度变化完全是自然控制。曲房要自然通风,曲块堆积时要采用横三竖三的形式交错堆积,这么堆积易排潮也易保温。曲块之间加一些稻草以调节温、湿度,然后在四周及顶部加盖稻草保湿、保温。”

“在大曲培养期间,品温达到60℃以上的时候要进行第一次翻仓,一周后再进行第二次翻仓,以降低品温并使曲块发酵均匀。”

“三是高温制曲、培养周期长。因为高温曲中有大量的耐高温细菌,几乎没有酵母菌。曲母培养不但品温要高、培养时间也要长,曲砖要经过40天品温高达60℃以上的培养。

“拆曲将曲块转入干曲仓后,还要存放半年以上,才能投入生产使用。通过存放曲块的自然干燥,酶活力降低,曲块香味增加。”

“四是成曲黄、白、黑,糖化力低。在制曲生产过程中因曲醅的品温不同,自然形成了黄曲、白曲和黑曲。白曲品温较低,是发酵不彻底时形成的,但其糖化率相对较高;黑曲品温过高,是因曲块烧坏而形成,糖化率低并有糊苦味;以黄曲最香,质量最好,所占比例最高,达80%以上。”

……

讲解完后,郑应才便在制曲的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给徒弟教授。从小麦粉碎,到踩成一块一块的砖形,然后用洁净的谷草做间隔、覆盖,郑应才手把手地教张支云进行操作。聪颖的小支云因为去年曾参加过踩曲,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看着逐步进入角色的爱徒,郑应才心里很满意,不断地给徒弟灌输一些酿酒的要领:

“茅酒烧酒工艺的要领是三高,即: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因此,茅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必须达到63℃,要比其他任何酒的制曲发酵温度都高10-15℃……”

能有机会在大师傅手下学艺,这是老天的恩赐,张支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段日子里,他一丝不苟地认真学习,在师父口口相授和手把手的教授下,他很快就把制曲的要领都掌握了。

重阳节来临,清蒸下沙的时候到了。师傅便开始逐步把下沙的要领教给支云:

“下沙时使用总投料量的一半,经润粮到配料,然后上甑蒸粮,继而下甑泼量水。”

“下甑以后进行摊凉,取出酒尾后再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最后开窖取醅。”

师父一边讲解程序,一边教他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每一个环节,师父都要一边操作,一边给徒儿讲解原理:

“先在糟醅中放进百分之十的曲母进行搅拌,然后进行堆积发酵,这叫开放式堆积发酵。”

随着糟醅堆子的封起,师父继续教导他:

“为什么要进行开放式发酵呢?是因为开放式发酵能充分网络空气中的微生物,参与到酒醅的发酵过程中。咋看表面很平静的醅堆,其实堆子里面的温度却能很高,能高达50℃左右,只有高温,才能让微生物更加活跃地参与到堆积发酵的过程中去。”

“开放式发酵糟醅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而有氧发酵释放热量比厌氧发酵释放的热量多得多,因此外面糟醅发酵比里面的糟醅快。”

“气候温度最能影响开放式堆积发酵。”

“一次酒堆积发酵时间最长,最主要的因素是,一次酒的生产厂房温度是全年生产最低的轮次。”

“开放式堆积发酵与轮次有关,下沙堆子温度出面比较快,主要的因素是下沙堆子的通透性最好,一般情况下堆子通氧条件越好发酵速率越快。”

“糟醅的水分、酸度影响堆积发酵的速度,后期轮次堆积发酵温度出面比较快,主要因素除了温度比较高之外,还有两个主要因素是水分、酸度都比较高,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是需要一定的湿度和酸度的。下沙轮次中一甑拌8-10%的母糟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原料酸度。”

“起堆、跟堆温度影响堆积发酵的速度,为了缩短堆积发酵的时间,应提高起堆温度来缩短堆积发酵时间,一般情况下,起堆温度达到40℃。要注意跟堆时的上堆温度,需低于未跟堆时堆子的表面温度,否则堆子可能就会出现包心、腰线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跟堆上堆温度和跟堆速度来控制,以免造成腰线。温度出面的时候,下造沙顶温53℃达到下窖是比较合理的,顶温、中温、底温依次递减。”

“起丢堆间隔时间、堆子大小影响堆子堆积发酵时间的长短,起丢堆间隔时间越长、堆子越大,堆积发酵时间越长。”

在开放式堆积发酵三天以后,郑应才便给张支云传授如何掌握下窖的时间的有关技术。他一边讲解,一边用手伸入堆中,试其堆温,扑一把,一捏,知其湿度;一看,观其色泽。然后告诉支云:“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6度到37度,手插入糟堆之后,略有烫手便是40°左右。一般情况下,上温为40度左右,中温为35°左右,下温为30°左右。”

“等达到下窖的标准符合理想的要求时就入窖进行封闭式发酵。入窖前,要先用尾酒浇泼窖底和四壁,然后再将糟醅入窖,最后和泥密封。”

“封窖很关键,密封盖子都是用窖泥来封,因为用窖泥封有利于原料接触天然微生物。在原料和封窖泥之间用稻壳隔开,目的是防止泥土污染原料。但这样做却带来了泥土混有稻壳而不能再次使用的负面影响。封窖以后要经常检查,看是否漏气和烧包等。”

张支云只怕听漏师父的讲解,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盯着师父的嘴巴和手。

一个月之后,第一次发酵结束了,要开始进行第二道程序混蒸糙沙了,师父告诉支云:“混蒸糙沙时用熟沙、生沙各半进行搅拌,搅拌上甄。经过蒸煮、摊凉,然后经过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才算完成。”

师父讲完混蒸糙沙的程序之后,便开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他进行操作。

混蒸糙沙一个月之后,郑应才便引导徒弟将混蒸糙沙的醅料上甑,开始蒸酒。蒸煮结束之后,郑应才就开始继续教授:

“这一次蒸出的酒为一次酒,取出的酒一般分为三个典型体:窖底香型、酱香型和醇甜型。出于窖底的叫窖底香型,酱香是构成茅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成分复杂。醇甜型是构成茅香型特殊风格的组成部分,味是甜的。”

“蒸煮过的醅料叫熟糟。这个熟糟要经过打沟摊凉、撒曲、堆积。”师父一边指挥工人干活,一边给徒弟讲解。

“发酵三天温度达到标准后下窖、封窖发酵。发酵一个月后开窖取醅、上甑蒸酒便可完成一轮作业。”

“每一轮次都是这样,先后要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进行7个轮次的阴发酵,取七个轮次的酒,才算完成酿酒的全部过程。经过七次取酒后的酒糟叫丢糟,就丢弃不再要了”。

“七次取出来的酒酒质各有特点,要分质贮存,三年后进行盘勾。盘勾后再贮存一年,经微调后才能算是能出售的酒。”

在每一次取酒的的时候,师父总要让张支云进行品尝,问他有没有酸味,有没有苦味。

除了口口相授酿酒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指点之外,在酿酒的过程中还会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局部偏酸的现象? 局部偏酸应该如何处理?师傅都会给小支云讲清道理,教会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当然,张支云也常因为操作不到位或操作失误经常被师父打“壳钻儿”(茅台方言“敲打脑壳”)。但师父每次敲了他壳钻儿之后,总会说道:“你这个小子,认不到字,还不专心学烧酒,这怎么能行呢?以后你还要靠这个吃饭嘛!”

老酒师郑应才高超的酿酒技术,传承和发展了酱香型白酒的高位品质,“成义烧房”生产的茅酒在当时声誉极高。但是,由于本身设备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老酒师的能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茅台酒的潜力远远不能挖尽,产量一直上不去。而社会的需要却在逐年增加,一直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周西成担任贵州省长期间,茅酒是他外交手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每年都要上千瓶的茅酒作为礼品,送给南京政府及川、桂、粤等省的要员。仅他一人每年就要拿走成义烧房的九分之一总产。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贵州成为西南交通的中心,整个社会都对茅酒有了更大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华问渠屡次想把成义茅酒产量提高,但那时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文通书局的书籍出版上,没有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茅酒的生产上,只是电催薛相臣加强管理,抓紧生产,提高产量。

本来茅酒的供销矛盾就很突出, 1944年的一场火灾几乎毁掉了成义烧坊。这场大火烧得太凶了,酒坊被焚,地面建筑大半都变成了瓦砾,生产全部停顿。

酒坊是绝对禁烟的,火种管理也很严格,这场莫名其妙的大火把薛相臣搞得狼狈不堪,尽管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查明失火的原因。这么大的事故薛相臣哪敢怠慢,赶紧将火灾情况向远在贵阳的华问渠进行了报告。华问渠很大度,没有责怪薛相臣,只是电示:“迅速筹款恢复,并借此机会,扩大生产设备,以年产四万斤为指标。”

这场大火烧毁的多是酒坊、住房和伙房等地面建筑,酒窖没有受到破坏。接到华问渠的电报之后,薛向臣一边寻找工匠,组织全场工人进行灾后重建。一边筹集款项,准备扩大厂房规模。

酒的年产量要达到年产四万斤以上,不仅厂房要扩大,酒窖、甄子等基本设施都必须增加。酿酒设施的建造是其他人无能为力的,这个活当然地落在了大师傅郑应才,二师傅肖青海和张支云三个人的肩上。建酒窖、做甄子,这些活都是张支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技术活儿,但这对于他这个酒坊学徒来讲,无疑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这样一个学习的好机会的确太难遇到了。

在建酒窖的过程中,郑应才一边指挥挖窖,一边告诉张支云建窖的原理和方法:“窖池发酵是烧酒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窖底要用红土筑,窖底下面要有排水沟……。”

经过一番辛苦,酒窖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了18个。

酒窖做好了,便开始做甄子。郑应才告诉徒弟:“做好甄子的关键是选石条,石材以红砂石为最佳……。”

为选上好的石材,郑应才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带上肖青海和张支云到山上去选材。由于选材精细,上好的石材保证了成义烧房甄子的质量。

经过一番努力,新厂终于建成了,重建的酒厂比原来大了许多。

酒厂的规模扩大了,生产的任务也更重了。也是因为老酒师抓得太紧,这一年的华茅酒产量大幅度上升。酒的产量就达到了四万二千多斤,创下了成义酒坊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