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8)(1 / 1)
除了以上主客观、内外因之外,项羽火烧咸阳还有一个症结所在,就是上下任原理。
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上下任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得很微妙,尽管二人以前没有在一起共过事,也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但一旦成为上下任,便就此有了芥蒂。在嘻嘻哈哈你好我好五魁首六六六的设宴交接之中,他们内心其实并不像表面呈现出来的那般光鲜。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和谐早已荡然无存:前任重用的人,下任不会用,他要重新培养自己的亲信;前任的政绩,下任会避而不谈,甚至横加诋毁,之前被宣传成神话一般的丰功伟绩,也会被找出很多毛病,因为这些东西被认可,被人们念念不忘,会影响下任成绩的创造,也会衬托出下任的无能。
项羽和刘邦不属于上下任关系,但在进入关中的时间上属于前后脚,和这个也有相似之处。刘邦先入为主,抢先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人们拥护刘邦,势必会冷落和忽视项羽,所以项羽不舒服是很正常的。
从这点上看,项羽火烧咸阳,和那些继任者避而不谈前任的功绩一样,都是要消除先前的正面影响,让那些表像的东西不复存在。只是项羽在这方面做得更绝一些,直接给烧成了灰,从根本上断了人们的念想。
项羽是个生性豪爽的汉子,他不会遮遮掩掩去做一些事。从这点看,尽管项羽的行为有些过激,做事有些鲁莽,德行却比许多现代人要强,毕竟他有坏使在了明处。
5共性与差异
刘邦和项羽在关中的表现虽不同,却也有共性,就是他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管刘邦最初的想法怎样,如何毫不掩饰他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但终究他还是听从了劝告,并在进行一番分析论证之后,作出了正确的决断。这种隐忍的性格最终让他获益良多。后来韩信在向刘邦献策,谈论天下形势时就说,刘邦要想还定三秦,根本不用太费力,“可传檄而定也”,也就是贴几张告示的事,可见刘邦在关中影响之大、威望之高。这都得益于刘邦在关中推行“约法三章”所取得的阶段性工作成果。而刘邦也最终依靠还定三秦成就了帝王伟业。
项羽心里没有这么多小九九,他主观性非常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痛快怎么来。他现在已经是诸侯公认的霸主,他勇冠三军的气势,已令诸侯彻底折服,他没有必要再掩饰什么,也没有必要做给谁看。如果非要再做点什么,那就是毁灭秦朝给诸侯们看,以此来进一步张扬他的霸气,让诸侯们更加敬畏他、佩服他。先前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姿态仍在他脑海中回味,他要再次用铁血的手段加深诸侯们对他的这种印象,从而甘心情愿、死心塌地地替他牵马坠蹬。这个目的项羽也达到了。
不过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必然会在仓促中留下瑕疵。项羽自己痛快了、解气了,诸侯们敬畏了、害怕了,在这看似完美的表面,却恰恰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群体——关中老百姓。项羽只顾及到了自己和诸侯们这些高层人物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那些底层群众的感受。正如刘邦只想到要在百姓中树立威信,而忽略了项羽的感受一样,这让项羽最终在关中失去了人心。从这个层面上讲,项羽也会选择放弃在关中定都,而最终成就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