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9)(1 / 1)
由此可见,问题并不完全出在刘邦和项羽身上。因为同是献策,郦食其和韩生二人的方法并不相同。
我们发现,郦食其比韩生多了一道手,就是伏笔,这是韩生不如郦食其的地方。韩生没有考虑项羽的感受,没有站在项羽的立场去想问题,去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话说得直来直去,不讲方法,没有吊足项羽的胃口,你韩生以为你是项羽他爹,你说什么他都听啊。这就是不讲究劝谏的方式。你既然是想让项羽采纳你的意见,那如何让他采纳意见才是你应该做的,否则还不如不说,结果后来说着说着变味了,变成不听你的话就是畜生,感情你说话别人不听你就骂街,难不成你是西楚霸王?这事就算落到刘邦头上,他也未必买账。
献言献策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是你说得对就能被采纳,也不是对方不采纳就是对方没有辨别力,这是一个论证和渗透的过程。既然双方有不同的想法,那肯定是都有自己的道理,你要让对方遵从你的思路,你就要说服他,让他信服,这样才能达到目的。项羽脾气暴不假,但人家这次没表现出来,还很耐心地向你韩生解释,而你偏要侮辱刺激他,结果丢了卿卿性命。
性格决定命运,韩生的结局其实也就这样了。假如项羽这次没生气,那么结果又如何呢?我想项羽的纵容会让韩生更加迷失自己,更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骂项羽不如猴子都能安然无恙,那么下次他就敢骂项羽猪狗不如。眼里没有领导,更加不会有同事和群众了,其结果是:即便项羽不收拾他,也迟早会有人收拾他。
7藏在心里的结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主题,抛开献策者的外因,单就刘邦、项羽两位的做法来看,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同。那就是他们对时局的认识和把握不同,或者说,他们心中的理想不同。刘邦考虑全局多,项羽考虑自己多;刘邦有王者的风范,项羽有浓郁的人情色彩。
应该说,两位都有着远大的志向,项羽也许没有刘邦野心大,但是他也想做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的这个志向其实已经实现了,消灭了秦军主力,各路诸侯唯其马首是瞻,也占领了关中,杀掉了秦王子婴,烧掉了象征秦朝皇权的咸阳宫。因此他很满足,所以他不想留在关中,所以他听不进韩生的劝告。
刘邦一心想进关中,想按照楚王熊心的约定,成为独霸一方的关中王。这个目标很明确,也很渴望,当时刘邦入关并不顺利,特别是在陈留遇阻,前途未卜,所以一旦有利于他入关的建议,他都会听取,这个理想信念会让他忽略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郦食其对他的态度,从而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这两件事对双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最后得以顺利入关,虽说听郦食其的意见也不算关键原因,但其作用是明显的。而项羽不入关中,自此远离刘邦,也就给了刘邦机会。对于刘邦来说,离开项羽的视线范围,相当于天高皇帝远,更便于发展势力。
有人说项羽是战略上的失误,没有认识到关中的战略意义,或假设项羽占据关中会如何如何。我想这只是纸上谈兵、事后诸葛亮罢了。关中具有地理优势,这个我不否认,但也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秦朝定都关中,不照样被刘邦带着为数不多的人马打下来了吗?可见八百里秦川并不是什么坚防的神话,唐朝之后也没听说还有哪个朝代定都关中,不照样得天下吗?所以什么战略不战略的,那都是闭门造车的扯淡话,就像一些军事专家分析国际形势时的侃侃而谈一样,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用负什么责任,你让他指挥打仗试试,肯定完蛋。战争瞬息万变,地势地理只能算一个外因,解放战争时蒋介石据有长江天险,号称固若金汤,不照样被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抢滩登陆吗?还有长征途中的险中之险的大渡河,不也照样被我红军拿下吗?
项羽的错误其实在于他的内心,他过于自信,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而别人又不能给他一个令他信服的论证,他就会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项羽最后败于刘邦,也正是源于这种自信。项羽根本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所以他后来会将汉中割给刘邦,连那骁勇强悍的章邯他都能打败,何况羽翼未丰的刘邦呢?这不是小视刘邦、忽视刘邦,而是自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项羽也没有把天下的诸侯放在眼里,所以他不会在关中落脚。可以说,项羽成功源于自信,失败也源于自信。
与项羽对应的,是刘邦的不自信,他对自己的韬略不自信,所以他要借助别人、借助外力,所以会有众多的能人来投奔他,势力也越来越大。到最后,他也能变得自信起来,终于发兵五十万,去和项羽一较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