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2)

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2)(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叠加定理 忘川十月秋夜际 东方压倒西方[东方不败同人] [海贼王]少年,想成为海贼王吗? 陌上药香 惑世女皇 [综名著]走遍欧洲拆CP 陆娇谢云瑾 花想容 总裁踹下床:爹地重口味

下级与上级对话最典型的,莫过于古代的劝谏与纳谏。这一劝一纳,其实已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了。劝,就要有一个说的过程,就要讲究劝的方法;纳,就要有一个听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胸怀。这两个过程都按正常趋势发展,这劝纳才会并轨,才会成功。换句话说,事情其实并非那么简单,一方面检验的是臣子的智慧;另一方面检验的是君王的心胸。这对双方都作出了要求。

人的脾气禀性并不相同,而作为领导,心胸气量也不一样。事务繁忙再加上自我感觉良好,鼻孔朝天斜眼看人或是淡然冷漠,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官气。所以给他们提建议并要被顺利采纳,实际上并不很容易,这里面有个技巧问题。假如领导非常喜欢和欣赏这个下属,这个下属说话就会随意些。古往今来,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莫过于唐太宗和魏征。从魏征嘴里说出来的话,李世民喜欢听,心理上就容易接受,换个人就不一定行得通。但就是魏征,说话也不能太出格,还要把握一个度,像哥们儿一样大声吆喝不行。君王的威严,还是需要臣子们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去体现和帮衬的。

其实即便是魏征,一开始也不招李世民待见,不是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二位也是经过反复的磨合,才最终产生了默契。这个过程是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具体到刘邦和项羽,这二位也都有过纳谏和被人劝谏的经历,从中就可以看出方法问题。

3刘邦和项羽对别人的态度

刘邦给人的印象和唐太宗一样,似乎也是个善于纳谏、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还有樊哙、陈平、彭越,都给他出过主意,他的江山就是在这些人的不断建议中一点点拿下来的。用郦食其计,取陈留;用张良计,取武关;用陈平计,解决荥阳危机。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刘邦之所以能对这些人言听计从,最起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则,这些人说得有道理;二则,刘邦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或者说刘邦这人有判断力;三则,刘邦这人自己没什么主意,至少不会很多;四则,刘邦这人脾气还算随和。通过这四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邦同志是个好领导,而且是个相当不错的一把手。

一个好的一把手,不是看他具体做事的能力和魄力,而是看他对整体局势的掌控能力,是否能对事情作出准确预判,进而作出迅速的部署,屁大点事都亲力亲为的人根本不适合做一把手,要都那样还要手下人干什么?一把手可以不干活,但必须要有很强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这就需要他遇事有耐心,心胸开阔、脾气随何,能够冷静分析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让问题在脑子里有充分的停留时间。发挥群策群力,永远比自己独断专行好。

刘邦这方面做得很好。天下大定,刘邦大宴群臣,在会上做总结时,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意思是,论谋划的运筹,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障供给,我不如萧何;打胜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用好他们,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这是刘邦攫取天下之后的经验总结,是肺腑之言,张、萧、韩三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哪一个拿出来刘邦都比不了,但是刘邦能把他们绑在一块儿,共同为他效力,那么刘邦就是集合了三个人的能力,如此,三人中哪一个都比不上他刘邦了。这就是一把手的本事。

目 录
新书推荐: 李二狗和地主家的女人们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