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一章 性情·话里乾坤(4)

第一章 性情·话里乾坤(4)(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叠加定理 忘川十月秋夜际 东方压倒西方[东方不败同人] [海贼王]少年,想成为海贼王吗? 陌上药香 惑世女皇 [综名著]走遍欧洲拆CP 陆娇谢云瑾 花想容 总裁踹下床:爹地重口味

项羽当时也没想到要当皇帝,或是成为后来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那是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水到渠成的事,就像如今做的五年或十年期规划,与最终的五年或十年期总结并不一致,但总会有高人能将他们变成一致一样。人的发展还不同于指标,指标是具体的,尚且如此不靠谱,更别说人了。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的话,其实就是一时之愤,而且他说话的重点在“取”,而并没有期望要“代”,没有想除掉秦始皇后自己去坐他的位子,他只是不想让秦始皇在那个位子上悠哉快活了,他看着长气。

虽说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也像“怎么看”和“怎么办”一样,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项羽和刘邦在彼时情景的说话,应该是二人内心情结的一种完全流露。从现象看本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

1,二人目的不同。

要的是结果,刘邦做出的是规划。或者说,项羽是要夺天下,刘邦是想坐天下。

项羽的取代,强调的是一种手段,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注定他会用铁血手腕去征服世界,也注定他在做事时甘于冒险、喜欢冒进。也在他看来,武力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当刘邦向他示弱时,他会毫不怀疑他的动机,因为他觉得自己足够强大,有着足够的威慑力。

刘邦的艳羡,则是人生的一种目标,是一种很平和的向往。这种平和注定他会稳扎稳打、按部就班,不会轻易冒进。这种循序渐进会转变成机智,遇事能以柔克刚;也会让他头脑清醒,凡事避其锋芒,做出暂时的妥协。刘邦先入关,按照楚王熊心的约定,他该理所当然地称王,可是面对项羽的霸气,他最终选择了妥协,因为他清楚自己还不是项羽的对手。

2,刘邦比项羽成熟。

在处事上,刘邦肯定比项羽要成熟、老道。项羽直来直去,有啥说啥,想啥做啥。从项羽义愤填膺、不管不顾的说话中,已然证明了他的不成熟。刘邦会则会将心里的渴望埋藏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再拿出来熨平。事情说起来简单,里面却有曲折、有包容、有妥协,不会如项羽般是一条笔挺的直线。

3,项羽比刘邦压力大。

抛开后来两人的发展,单就这两句话来说,刘邦的话更现实些,它没有任何负担,说说就算,最多晚上睡不着或是灌点黄汤的时候,拿出来回味向往一下,想象着自己替代秦始皇去坐豪华车的情形。项羽则不然,他心机沉重,那话是真往心里去了,以后每每想来都会如骨鲠在喉。

5差别来自哪里

相同的情形,二人为何表现出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一,岁数的差别。

从岁数上讲,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四岁,项羽说这话时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刘邦见到秦始皇应当比项羽早,就算是秦始皇刚登基时被刘邦看到,那岁数最起码也比项羽看到时大着十一、二岁,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

有人不服岁数,会举出若干少年老成或者年轻有为的活生例子,这个我承认,也很佩服,但也只能说明智力和用功程度上的差别,莫说这种差别不会太大,就是大,它也代替不了人的经历和经验,一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是单纯靠智力和用功解决得了的,尽管有时它们能起到促进作用。对于人生来讲,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你不到那个岁数,你就永远不会做出那个岁数的事。所以从岁数上讲,刘邦比项羽要见多识广,也注定他不会像项羽那般口无遮拦。

目 录
新书推荐: 李二狗和地主家的女人们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