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1)
核计半天,也没人够帅才,急得赵光义直搓手,直转圈子,文官急得直晃脑袋,武将老臣急得直冒汗,谁也不敢讨旨。最后赵普献策,说:“在京城够帅才的,比高怀德、高怀亮还强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王妃陶三春。这位陶王妃是位中帼英雄,胜过须眉男子。身高体壮,武艺超群,男将打不过她。她打败过郑恩,打败过高怀德,皇上也怕她三分。论韬略,此人粗中有细,据他哥哥陶刚讲:这八年陶三春熟读兵书,练习布阵,操练家将,武艺不但没扔,还有长进。当初兵困午门,哪个不怕?只有陶三春挂帅,他儿子郑印为先锋,调十万大兵,去南唐准能解寿州之危。”
赵普说完这番话,群臣听了点头称赞:陶三春挂帅正称其职。
赵光义说:“陶三春虽然够帅才,但是她不能去呀。丈夫故去以后,三春心灰意冷,恐怕不能出头。”
赵普说:“人不禁百言,木不禁百斧。陶王妃深明大义,只要咱把话说透,她会领兵出征的。”
赵光义说:“朝中这么多男儿汉不能出征,反叫女人带兵,这话不好说。”
“千岁!管什么男、女,谁行谁带兵,咱朝不是女的比男的强吗?按我的话办能请出元帅,不听我的,陶三春不出头,谁去救驾,谁去解围?你自己找元帅吧。”
赵光义说:“听你的。”
赵普说:“今天朝中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去汝南王府,求见王妃,脸皮厚着点,看我的眼色行事。”
就这样,今天文武群臣来到汝南王府。
赵光义一听陶三春不见,为难了。赵普眼珠一转有了主意,冲家人说:“家将!我们是给王妃贺喜来了,她母子分别八载,喜得团聚,王妃身体不好,可以不见,我们见见郑印少千岁可以吧?”
家将进后堂对陶三春一说。陶三春没话了:“好吧!叫你家少千岁去接他们进来。”
“是。”
此时,郑印在书房正着急,母亲不让上朝,急得在屋里来回踱步。家人传话叫他接赵光义等人进府,郑印乐坏了。出了府门给众人见礼,大家顶礼相还,让进府门,来到客厅,分别坐下,家人献茶,茶罢搁盏。
赵普说:“少王千岁,你知道我们到你家干什么来了?”
郑印说:“看望我娘。”
赵普说:“只说对了一半,跟你咱们不瞒了。现在寿州被困,急待发兵解围。急坏了赵王千岁和文武大臣,商量了几天,选不出元帅。朝中只有你母亲够帅才,赵王千岁到你家想请你母亲挂二路元帅到寿州解围,你娘不露面,这话怎么说呀?”
郑印不知道陶三春的心思,忙说;“我娘能挂帅,我随营听差,母子在一起,太好了。我去叫我娘。”
“怕她不答应。”
“还有我呢!”说完,郑印奔后宅。来到堂楼,只见陶三春坐在床上二目发直,郑印说:“娘呀,朝中大臣来了,他们叫你挂二路元帅,到前敌解围。娘,快去接帅印吧!”
陶三春听罢,腾地站起来:“奴才你多嘴!我就知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赵光义到我家准有事。叫我们母子卖命去,那是妄想!孩子,你太憨厚,咱家被老赵家弄得夫离子散,你爹功高盖世,赵匡胤龙目无恩,把他杀了,好好一家子剩下孤儿、寡母,咱们怎么能还为他们卖命?不能去!”
郑印没想到娘说出这番话,半天才说:“娘呀!我父故去不都怪皇伯父,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眼下,咱吃国家俸禄当报君恩,咱不去救驾,万岁有了闪错,江山丢了,咱们成了亡国之臣,受辱于他人,咱没脸活呀!”
陶王妃被郑印说得张口结舌,强词夺理说:“孩子,王位咱不要了,我们明天回陶然口,不吃俸禄,不担危险,无官一身轻。咱们可以林中听鸟鸣,山中观清泉,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心不烦躁,过个太平日子。”
郑印说:“娘,这话孩儿说不出口。”
陶三春大怒:“娘去说!”说完,陶三春打开柜子取了印盒,抱在怀内,象旋风一样来到待客厅。
赵光义赶忙站起来见王嫂,众文武有的叫嫂子,有的叫弟妹,也有叫王妃的。陶三春面沉似水,说:“二王千岁!你来得正好,我正要上殿递奏折。”
赵光义忙问:“有何事?”
陶三春说:“我丈夫死后,三春心灰意冷,闭门谢客,有心还乡为民,但因郑印下落不明,为等孩子才在京都闹市生存。今天郑印归来,母子团聚,夙愿已偿。我母子辞官挂印,回妇故土,望二千岁恩准。”说完,把两个印盒,放在桌子上。
这两个印,一个是汝南王郑印的,另一个是她封康寿宫的。又叫家人到祖先堂,把赵匡胤赐的黑虎龙锤,请出来放在赵光义的面前。
赵光义傻了:别说挂帅,人家连大宋的官儿都不要了,这可怎么办?她若不出头去寿州,别人更不行。看来,我皇兄归朝无指望了。想到这,二目落泪。
赵普在旁边暗暗冷笑:陶三春呀,陶三春,你想躲清静不管,哪有那个好事?今天我要请不出你来,我这个丞相不要了。
赵普有何妙计请出陶三春挂帅出征?请看下文。
第十五回 高君保私逃救驾 刘金定立牌招夫
丞相赵普和赵光义到在汝南王府,想请陶三春挂二路元帅到寿州救驾。陶三春不但不应,反而要辞官回原郡。这可难住了赵光义,他冲赵普使个眼色,意思是问怎么办才好?赵普不慌不忙说:“二王千岁,陶王妃要辞官,你就开恩准本吧!”
赵光义一听,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赵光义不解其意,暗想:是你出的主意叫她挂帅,怎么又放她归故里呀?想到这为难地说:“小王不敢,得我皇兄回来才能定夺。”
赵普说:“等他得何年何月?据微臣看万岁回不来了。他在寿州,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不久他们君臣就得被南唐抓去,南唐起兵取汴梁,我朝空虚,无人抵抗,汴梁城危在旦夕。到那时,你我全得被擒,都成了阶下囚,难免被抄家斩首。咱们死可不能连累陶王妃呀!你放她母子回原郡,权当买鸟放生,快叫她们走吧!”
陶王妃听这话扎耳朵,冷笑着说:“赵丞相,你以为陶三春怕死吗?”
赵普说:“不怕死为何走呀?”
“三春虽然是女流,决不是贪生怕死、畏刀避剑之人。”
赵普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危急,万岁遇难,你要辞官呢?”
“这……我为丈夫郑老王爷着想,他屈死九泉,留下一滴骨血,我要把无父儿郑印照顾好,对得起郑子明。”
赵普一声冷笑说道:“如果郑王爷在世,看你这样,他得气死!他和万岁是莫逆之交,万岁落在虎口,他不会坐视不管。他宁可舍身也要救主,决不会象你,计较个人恩怨,把江山、社稷视为粪土。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儿子,忘记前敌十多万军卒的生命。他们哪个没有母亲?有多少母亲为了保家卫国送子从军,沙场上出生入死,一去数载。她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难道不疼儿子?哪个找到朝廷前来要儿子?没有。因为她们是贤妻良母,明白有国才有家、国破家也亡的道理。为国而阵亡,死得其所。一人阵亡,换来万民欢乐。决不会象你,为了儿子忘记国家,回归故里,偏安一隅。这些话说了也没有用,你走吧!”
丞相赵普一番话,说得陶三春羞愧难当,低下头去,半天才说:“我并非贪生怕死畏刀避剑,只是胸中有怨气,不愿出力。”
赵光义说:“陶王妃,当初是我皇兄之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必改就行了。难道让他给三王爷抵偿性命吗?千错万错请你谅解。现在万岁遇难,派人回京搬兵求救,城中无有帅才,我们请王妃挂二路元帅,去前敌解围,请王妃不要推辞,要以国事为重呀!”
陶三春左右为难,应也不好,不应也不好,沉思不语,骑虎难下。赵普看透陶三春的心思,冲着赵光义努嘴,指指膝盖,又指指地。赵光义心里明白,赵普是叫他下跪。赵光义有点不好意思,又一想老嫂比母,跪就跪吧:“贤嫂不看指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为了大宋江山,为了前敌军卒的性命,答应吧!贤嫂若是不应,小弟求你了!”说完撩衣服要跪倒。
群臣一看,赵光义要磕头,“呼啦”全跪下了。吓得陶三春急忙搀起赵光义:“二王千岁你折杀三春了,只要你们看我够元帅,我就出征。”
赵普哈哈大笑:“那么王妃不回原籍了?”
陶三春狠狠地瞪他一眼:“都是你舌尖嘴快,把我绕到里边了。”
赵普说:“不是我舌尖嘴快,而是陶王妃心地善良,深明大义。”
郑印也乐了:“娘,早就该答应。”
赵光义说:“贤嫂想要多少兵将?何日出征?”
陶三春心想:我走得带走两个人,不能让他们在京城闲着。“二王千岁,我要挂帅出征,可得要选两名先锋官,要谁得给谁。你要不答应,我就不去。”
赵光义说:“文武宫员全在这,随你挑吧!”
陶三春说:“我挂帅,挑男的当先锋,有些不方便,我要俩女的。”
赵光义说:“我朝哪有女将?你能点出名来就行。”
陶三春说:“我要老皇姑燕长公主、高怀德的夫人赵美容为先锋官。”
赵光义听了一咧嘴,暗想:要叫我胞妹当先锋?我妹妹武功不错,还真行。就是舍不得叫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