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1)
聂荣臻指出:我们的一切正确思想,归根结底,只能从实践中来,从实际经验中来,并且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陈云也在文中写道:实事求是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
这样,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坐不住了,一场轩然大波由此而起。
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在中央领导人中第一个表明了自己对待这场争论的态度。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阐述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的问题。他批评有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他强调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他号召人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尔后,邓小平多次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同中宣部部长谈话,严肃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后来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负责人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驳不倒的。在这以后邓小平借视察的机会,在全国到处宣传真理标准,批判“两个凡是”:“怎么样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是个大问题。现在党内外、国内外很多人都赞成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大家知道,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
经过这差不多一年的思想领域的斗争,“两个凡是”的口号在全国终于是被驳倒了,“真理标准”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党的工作指导的高度上。
在这一切的舆论时机成熟之后,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对作为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区分,强调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经历过无数次悲惨的失败,是毛泽东思想才使中国人民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这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国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毛泽东同任何别人一样,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
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全会最后进行了选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要解放思想,努力钻研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全会最后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2 谁拆了老蔡的猪栏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面胜利,让老蔡着着实实的感受到了毛主席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特别是全会中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和农村的政策走向,老蔡是最为关注的两件事。
全会对于毛主席的评价,说是文革毛主席犯了不可推卸的错误,但跟他总的历史功绩来讲,是三七开,是功大于过,这一点,老蔡是不能接受的,老蔡始终认为毛主席是为人民大众的,总是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去防修反修,怕共产党的政权变了颜色,怕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复辟,所以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所以不存在什么犯错误,那是后来者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没办法,他就这么认为的,没人能改变的了,以致后来蔡书舟上中学之后,拿着历史课本中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段评语跟老蔡评理,老蔡还是那种看法,说那是资产阶级当权派当了权,想怎么写历史就怎么写,气的蔡书舟没办法。
至于关于农村农业的初步尝试问题,好像是可以适当放开些政策,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去搞副业,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的人。这一点老蔡是很敏感,也很赞同的,因为教了十多年的书,太苦太累,也把自己捆死了,绑死了手脚,根本没办法干别的。最多是寒暑假出去打打零工,又不能长久,而且玉桂从心眼里也不希望瞎折腾,还是教个书稳定点。
就这样,老蔡开始想多养几头猪了,但苦于一直没有多余的空屋。这次政策来了,趁着这股东风,老蔡想起了家中上次建灶房还剩下一些土坯砖的,就想在房子的前面过了马路对面那边修一间厕所和一间猪栏。报告打到万财那里,万财毕竟这么多年的关系,老蔡一直也没有提出过什么别的要求,也没怎么细想,就批了。老蔡别提多高兴了,就自己动手,在房子隔着马路对面盖了两间茅房,这样就算比较完整了,农村里嘛,只有有睡房有堂屋有灶房,再加上单独的厕所和猪栏,那算是非常好的环境了。
老蔡刚过完年,还没开学那会,就趁着寒假,到山外的铁铺嘴湾里捉了几头小猪娃回来,养在刚盖好的崭新的宽敞的猪栏里,看着那几头小猪娃吃猪食时的那个欢快和哇哇叫,别提老蔡心里多明亮了。
可好景不长,村里就有人传出风凉话了,说是老蔡一个教书的,养这么多猪,完全是不务正业,一心钻到钱肚子里面忙着赚钱去了,没好好教书,会误人子弟;还有的更恶毒,说是老蔡在马路两边都盖上房子,以后时间长了,沿着马路两边就会发展成街道了,以后这姓蔡的人家会越来越大,把赵家湾的地盘都给占了去的。这样大家七嘴八舌的就传到万财的耳朵那去了,有的还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说是一定要阻止蔡姓的壮大。
你还别说,万财这一听,也觉得是那么个事,万一真的哪天这姓蔡的都发展起来了,把赵家湾的好风水占去了,这不是把祖宗都丢了么?何况现在政策开放了,老蔡既有知识,又有文化,而且还吃得苦,说不好哪天就富起来的也不为奇,那个时候想拦也拦不住了。万财这样想着,但又拿不出办法,偏偏风钦那儿子在外闯荡了几年,跟万财出了个主意,如此这般云云,只听的万财直点头......
风钦的那个儿子前几年因为在家实在呆不下去,就出去到处游荡,偶尔看到一个消息,招工去了山外的一个大型的市属铜矿,当了工人,这会因为过春节矿里还没开工,刚好赋闲在家,碰到老蔡这码子事,就出了个主意。
老蔡这边照常的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一直熬到深夜凌晨以后才躺下去,可能实在是太累了,老蔡倒到床上便睡着了,一会儿就鼾声四起。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玉桂突然惊醒了,推了推熟睡的老蔡,说是听到屋外有猪的叫声,老蔡翻了个身,说不可能,没再理会就又睡过去了,这边玉桂又屏住呼吸仔细的听了听,确实是听到屋外有猪的叫唤,于是就使劲的把老蔡推了起来,老蔡迷迷糊糊的醒后仔细一听,隐隐约约是听到了猪叫,于是就摸索着点亮了洋油灯,披了衣服起了身,顺手摸了把镰刀向大门外走去,那大门也是怪了,老蔡费好大劲也打不开,好像是被人从外面锁住了似的,老蔡嘟囔着又回房里来了,说是大门木栓子拉开了,就是打不开,怎么从外面锁住了,玉桂说不会啊,要不打开窗户看看,老蔡走到窗户前使劲扒开了木窗户,清晰的听到了猪叫,由于是下半夜,月亮早已下山,伸手不见五指,依稀有几个人影在晃动,老蔡壮着胆子朝窗外吼了一声“谁”,依然没人答应,只听到有人奔跑的脚步声,老蔡第一反应“不好,有人偷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