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十节(1 / 1)
在准备了一下之后,古崇仁,刘庆宇和方子于他们几个人,慢慢的打开了右边的略小的石棺,这座石棺中躺着的便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轻轻的把石棺盖抬到一边,放了下来,他们便迫不及待的去看石棺里面,这一看,几个人一下子就惊呆了。
“太神奇了!真是太神奇了!竟然保存的如此完好。”古崇仁禁不住大声称赞道。
刘庆宇伸手轻轻地抚了一下武则天的手背,说:“她的皮肤还有弹性!”
方子于看着躺在石棺中的武则天,史书上记载的没错,武则天死后确实是以皇后之礼下葬的。一身唐朝皇后的朝服,再加上那明珠璀璨的金冠,显现出她身前是多么的尊贵,威严。在无数明珠的照耀之下,整个灰暗的后室一片明亮,借着这光亮方子于看到了她的脸化的妆是唐代初期最盛行的,以前他在研究有关唐代女性流行时尚时曾经见过很多出土壁画上有过。眉间画了梅花形的花钿,右边面颊绘有比较繁杂的斜红,苍白的脸色使这些都显得很浓重,她的脸很美,这是方子于对她的第一印象,即使不化妆也是。看着那清晰的脸部轮廓,突然间方子于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产生,他定了定神,马上驱走了它。
负责摄像的工作人员也在此刻忙着纪录这一切,古崇仁抚摸着石棺内侧,仔细看了看石棺。
“构造真是精密呀!”古崇仁感叹道。“怪不得尸体能保存千年而不化。”
“看!那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兰亭序》。”刘庆宇指着武则天左侧所放的长条形的锦盒说道。
古崇仁向他指的方向看去,就在他的右手下方果然放着一个锦盒。他伸手过去,轻轻的拿了出来,这个锦盒是用封泥密封着的,古崇仁去掉了上面的封泥打了开来,里面放着一幅字画。
“〈兰亭序〉?”其他几个人都围了过来。
“快打开看看!”刘庆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一睹〈兰亭序〉的风采。
古崇仁拿出了字画,解开了上面系着的红丝线,慢慢地把它展了开来。
“这——这——这怎么可能?怎么会不是〈兰亭序〉呢?”古崇仁惊讶道。
“不会吧?”刘庆宇拿过来仔细看了看。“怎么会这样?难道〈兰亭序〉早就失传了?”
方子于看着那幅字画,它的确不是传说中的〈兰亭序〉,但从字体上来看应该还是王羲之的真迹。他从刘庆宇有些微微颤抖的手中接过字画,就着萤光灯好好地查看了一番。
“这的确不是〈兰亭序〉!但也是王羲之所书真迹。”方子于看着字画对大家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它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兰陵帖〉,因为这是王羲之当年专门写给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且与〈兰亭序〉出自同一时期,所以这两幅字画精妙之处相差无几,在一些民间的野史中称之为‘双兰绘’。”
古崇仁拿过字画,又看了一遍。“不错!很有可能是〈兰陵帖〉。”
“可是,那幅〈兰亭序〉的去向又作何解释?”刘庆宇说着指了指旁边唐高宗的石棺。“难道——在这?”
“打开来看看再说!”古崇仁说着先让人把武则天的石棺盖上了。
高宗的石棺要比武则天的石棺略大些,他们小心翼翼的打开了石棺,由于高宗和武后两人并不是同时下的葬,而是高宗在前,武后在后,所以在武后死后地宫又被打开过一次,这就使得高宗的尸体明显没有武后的尸体保存的完整,但依稀中倒也能够看得出来他的容貌。他身着一身华丽的龙袍,头上戴着金色的皇冠,当年一代帝王的风采依旧,让人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高宗的身旁两边各放着一个锦盒,他们拿出了锦盒打了开来。这两幅字画也都不是〈兰亭序〉,一幅是王羲之珍品,而另一幅是临摹的〈兰亭序〉。奇怪的是就在这幅临摹的〈兰亭序〉上,却题着“李研亲书”的字样,还加盖了印记。这个“李研”究竟是谁?他所临摹的〈兰亭序〉为什么会出现在唐高宗的石棺之内?他和高宗皇帝难道会有着什么关系?要不然高宗皇帝怎么会将他所临摹的〈兰亭序〉作为陪葬,还放在自己的身边?那么真的〈兰亭序 〉又去了哪里?
这幅临摹的〈兰亭序〉一下子使他们所有的考古人员都陷入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