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夜色惊魂(1 / 1)
“景色真好!”听着四周的虫鸣,云情喃喃自语道,不由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然而这抹笑容还没有维持一分钟就僵在了脸上,一阵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夹杂着低沉的咒骂在安静的御花园响起,云情心中想莫不是见了鬼,连忙躲在草丛里。
脚步声越来越近,听声音似是有三个人,原本听不太清楚的咒骂声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刘总管,我们这是要抬去哪儿啊?”一个声音小小声的问道,带着难掩的害怕。
“自然是抬出宫外,让人扔乱葬岗去,真晦气。”另一个老气的声音低咒一声,似乎很不耐烦。
“刘总管,你总让我给你抬这些尸体,这死了人,你可得给我们说说原因,也好让我们长点心眼,好保住小命啊!”又一个声音响起,话里话外都是讨好。
“唉!你以为我也好做啊,这些该死的奴才吧,没点机灵的。得罪了太子,那他死也活该了,你们两啊,心眼放亮了,跟着我好好干,有你们好处的。”
“是是是,我们一定不负刘总管期望。”
云情躲在草丛里,署夏的天气有点闷热,然而她却手脚冰凉,心中发寒啊!远远的看着三个太监服饰的人抬着一块大布包着的东西走过,心中知道那是尸体,就越发的害怕了,突然包裹一晃,一直惨白的带着血的手掉了出来。
“啊……。”云情一惊不由呼出声来,又连忙捂住了嘴。
云情的声音不大,但现下无人安静,那三人自然听得一清二楚,心想莫不是被人发现了去,脸色大变转为狠厉:“谁?给我出来。”
云情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心知是被人发现了,见那三人扔下那裹尸,抽出刀走了过来。白灿灿的刀刃印着月光和灯光,看得云情遍体生寒,心想自己虽会武功,可却打不到带刀的三人。
她可没有墨云殇那些传说中的武功,只会一些现代武术而已,况且这里的别人的地盘。要是被那所谓的太子抓住了,那她就死定了。然而此时已不容她多想,云情试着冷静下来,手持石子,就着暗处瞄准三人的眼睛射了过去。
“啊……,我的眼睛。”石子中了两人,刘总管的那颗被挡了开去,云情见此返身就跑。
刘总管没想到人还没见着自己这边就伤了两人,当下怒极奋起直追,几人都怕引来他人所以不敢出声。刘总管只是闷头追着,云情左右拐弯,什么也管不了,看见哪里可躲就往哪里逃,头也没回一下。
刘总管没想到她如此能跑,当下提气运功,眼看就要到达身后,突然一点寒芒从背后袭来,刘总管大惊,慌忙转身去挡。本以为是同伴,不想身后却一个人也没有,当下回头,漆黑的夜里哪儿还有那宫女的身影。
那两个小太监此时捂着眼睛走了过来,看是没什么大碍了,许是伤了些皮外。刘总管脸色说不出的难看,阴沉着喝道:“把尸体抬出去,此事我自会处理,你们要是说出一个子儿今晚的事,我就让你们见不着太阳。”
两名小太监怕极,连忙应是,匆匆抬了裹尸走了。御花园又恢复了寂静,夜晚透着丝丝的凉意,朦胧的灯光印照在一个红色的身影上,看着云情消失的方向,无声的跟了过去。
云情一路漫无目的的逃着,看到一间燃着微弱烛光的房子,二话不说的推门走了进去,关上房门虚弱的蹲在地上喘着。心中安定了不少,却也不由想到,许是自己的运气太背了吧!
这皇宫中的阴暗事,就这样给她碰上了,恐怕这以后的日子是没得太平了。本几位自己可以安安生生的在这里呆一段时间边走,只怕现在这一段时间便是很难过的了,被人发现,虽然她一直没有回头,可依然让那人给看见了。
“怎的如此倒霉!”云情仰头,有气无力的叹道,绝美的脸上有着一丝落寞。
墨云书本也是睡不着,便想着来着书房看看书,不想却突然闯进一名宫女,还一副惊慌失措的害怕摸样。见她逐渐安定了下来,便提步走了过去,轻声道:“你怎么啦?”
不成想这声音吓到了惊魂未定的云情,云情捂着头大叫一声:“鬼啊!”
墨云书心想这宫女定是被吓坏了,心中不忍忙安慰道:“抱歉吓到你,但我不是鬼,这里也没有鬼。”
云情回神,听到这样轻柔的声音也安定了不少,心想这里哪有鬼啊,便抬头看去。只见面前站着一个紫衣少年,约莫十四岁左右摸样,人长得白皙俊美,一股书生卷气让他看起来斯文儒雅。
咋一见眼前突然出现这么一个极品正太,云情也不由晃了晃神,愣道:“你不是鬼?”
“不是。”墨云书正了正脸色,眼中闪过惊艳,差点失了神,只觉得眼前好似见了仙女,美……美得那般的不凡,书中所描述的天仙女子也不过如此吧!然而当看到脸上那道红色的疤痕,心中一叹,不由大谓可惜!
云情见是人,心中定了不少,站起来说道:“不好意思,打扰你了,实在是我刚刚被吓到了。”
“无妨,倒不知姐姐遇到了何事?竟会吓成这般。”瞧她一张惨白的脸,估计还真遇到了什么可怕的事。
“杀……。”云情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不该说。
墨云书带她坐到桌前,到了杯茶:“杀?”
“沙沙的声音,很恐怖,我以为是鬼。”
“原来如此,这皇宫大内如此多人,哪儿的鬼,姐姐多虑了。”墨云书道。
云情忙点头,笑道:“也是,可能是自己一个人在夜里,有点怕吧。”
两人说着话倒也熟络,竟不觉得生疏,还有一种亲切感。坐在一起没有丝毫尴尬不自在,相谈甚欢的摸样。这时云情才注意起屋中情形,很显然的这是一个书房,因为屋中的摆设文房四宝书籍典故几乎占了八成,书卷味特别的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