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1)
然而当他"成人"后回过头一看,所有这些都不过是西西弗斯式的作为。当人必须"成人"时,我们看到了"成人的过程"的淋漓尽致的呈现:一个曾经呐喊着的、向上追索着的知识分子的锈迹斑斑而又无可修复的灵魂,他被注入了另一种血液,而原先沸腾的热血早已不知去向。在浊浪滔天的"沧浪之水"中的游历,使他悟出了一种对他个人而言是异常的而对"成人"而言又是习常的生命规则--这是一种顺应生存环境的、以利于在"沧浪之水"中"畅游"的能力,或者说一种谋求"活得更好"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动声色地解构了所有的生命原则和人格原则。事实上,在这种顺应与谋求之中,也就开始了包括察言观色、奴颜婢膝之类的、以往为池大为所不齿的"猪人"、"狗人"的勾当,这正是人的异化的开始。
如果说在卡夫卡的笔下从人到甲壳虫,异化仿佛成为人类存在的普遍状况,那么在《沧浪之水》中,从人到"猪人"、"狗人",这既是人无庸置疑的异化,又是被阎真所描绘的"相对主义"时代的"成人"的必要前提。这似乎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悖论,人永远走不出悖论的泥沼。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悖论复杂性的把握使《沧浪之水》高于其他的类似小说。在这种悖论中,作者对当代知识分子面对的复杂历史情境,做出了相当透彻的解析,而不是把事情简单化。在精神追问的境界上,《沧浪之水》是以前的类似作品不曾抵达的。
光明网 2002年6月19日
序篇
1、父亲的肖像
父亲的肖像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的。他已经死了,这个事实真实得虚幻。
那天从山上送葬回到土坯小屋,就失去了悲痛的感觉;悲痛在极点上持续,就不再是悲痛。那些山民,我平时称作婆姨姑嫂爷舅叔伯的,都在屋子里站着,翻来复去地说着那几
句话:"人死了就活不回来了。""再说老天爷要收人,毛主席他自己都没办法。"屋子里弥漫着烟雾。秦三爹不停地卷着喇叭筒给身边的人抽。这是我非常熟悉的气息,只有山里未经制作的土烟才是这样浓烈而辛辣。父亲生前经常在煤油灯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缓慢地卷起一支喇叭筒,凑在灯上点燃,吸完了,又开始卷下一支,一句话不说,就过了一晚。昏黄的煤油灯把山民们的身影映在墙上,看久了就会产生某种幻觉。在那些逝去的夜晚,我在父亲的对面复习功课,越过他的肩看见墙上的身影,一动不动,看着看着就觉得那身影不很真切,像墙上凹进去了一块。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父亲在山中,在永远寂静的黄土深处。
夜深了,人渐渐散去。我在油灯下枯坐一会,在门坎上坐下来。今夜的风很大,也很纯,风中裹着一丝丝衰草的气息,这是山里面才能分辩出来的气息。没有月亮,稀疏的星星散落在天幕上,衬出远山朦胧的轮廓。山们这么沉默着,已经有无数世纪,这是山外人很难想象的。我在风中听到了一种声音,很多年来我都听到这种声音,像是召唤,又像是诉说。仰望星空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岁月,时间尽头的岁月,还有那些遥远的地方,被称作天尽头的地方,那里一定有什么存在。可是父亲他死了,死了就活不回来了。我想不通一个人,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死去,可这是真的,真的,这个事实无法拒绝。
我极度疲倦又极度清醒。无法入睡,我想把父亲留下的东西清理一下。几件衣服,几十本医学书,这就是一切。我把搁在横梁上的那口软牛皮箱取了下来,打开箱子我闻到一种陈旧的气息,这是藏在隐秘的时间深处的气息。我端起煤油灯照了照,里面是几本书躺在那里。我在平整箱底时忽然感到了中间有一块稍稍凸了出来,把油灯移近了仔细摸索,可以摸到一个明显的边缘。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一下一下生动可感。我仔细摸索了,那深红色的绒面有一侧是被刀割开了的。我小心地把手伸进去,慢慢地掏了出来,凑到灯下一看,是本很薄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
书的封面已经变成褐黄,上海北新书局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算算已经三十八年了。我轻轻地把书翻开,第一页是孔子像,左下角竖着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铅笔字,是父亲的笔迹。翻过来是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短文。然后是孟子像,八个字是"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稽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候,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一共十二人。我翻看着这些画像,血一股一股地往头上涌,浑身筛糠般地颤抖。那种朦胧而强烈的感情冲击着,我自己也无法给予确切的说明。我准备把书合上的时候,发现了最后一页还夹着一张纸,抽出来是一个年轻的现代人的肖像,眉头微蹙,目光平和,嘴唇紧闭。有一行签名,已经很模糊了,我仔细辩认看了出来:池永昶自画像,一九五七年八月八日。下面是一横排钢笔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父亲的像啊,二十年了!一口一口地我喘着粗气,声音在夜中被放大了,像门外传进来的。山风呜呜地响着,天亮了。
2、公正在时间的路口等待
十年前,父亲带着我来到这个名叫三山坳的山村,那是一九六七年,我十岁。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虽然在六二年摘帽了,但在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还是被赶出了县中医院。十年来,他就在这一带行医,活人无数。三天前,他突然倒了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
当时我正打算进山去采草药,刚走出村,就听见有人喊:"大为崽呀,你爸爸摔倒了!"我甩下竹篓就往回跑,到家门时看见父亲躺在地上,村民们都围着他不知所措。我跑过去掐着他的人中,没有反应,就哭了起来。秦三爹说:"送卫生院!"马上有人抬来一张竹躺椅,两根楠竹扎起来成了一副担架,马二虎秦四毛抬着就走,几个年青人跟在后面准备接替。我跌跌撞撞跟在后面,路上摔了几个跟头,下巴都摔出了血,也没有一点感觉。走到半路,父亲的身体老是往下滑,秦三爹把裤腰带解下来想把父亲的身子绑在竹躺椅上,正绑着他的手停了下来,眼睛望着我。我惊恐地问"怎么了?"秦三爹把父亲的手抓起来说:"大为崽,开始冷了。"
医生说父亲死于脑溢血,可我根本没有听说过他有这种病,我不相信。可人已经凉了。我在父亲全身上下摸着,把手插到身子下面去摸背脊,想找到一处温热的地方,又把衣服掀开来,脸贴在胸前细听,凉意传了过来,越来越明显,最后我绝了望。父亲抬回三山坳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来了,接着邻近的村庄也来了很多人。秦三爹说:"池爹他有后人,还是按老规矩办吧。"马七爹把自己的寿材抬来了,他拍着胸脯说:"我这把骨头,还可以熬个三年五年的吧。"我给他磕了头,马七爹说:"我受了你磕的这个头,棺材我就送给池爹了,他人真的好呢!"父亲还在的时候经常说:"做个好人真的合算,是最合算的。"他的话我懂了,却又不太懂。我还不能充分想象自己,吃了亏,还有什么合算。现在我似乎懂得了,做一个好人真合算的啊!
竹棚扎了起来,这就是灵堂了。我跪在那里烧了九斤三两纸钱,把灰用布袋装了,给父亲做枕头。守夜的那天晚上,马二虎下山请来了响器帮,买了两只花圈,还有鞭炮和冥币。晚餐开了五桌烂肉饭,有身份的人入席坐了,其它人自己拿只碗,在饭甑里舀一碗饭,加一瓢汤,再夹一撮剁辣椒,也算吃了一餐丧饭。九点钟一到,响器敲了起来。唱夜歌的拿着调儿唱道:"孝子磕头!"我还没反应过来,马七爹一捅我的腰,我就在灵柩前跪下了。响器停下来,放了一挂鞭炮,唢呐就吹起来。我平生没有听过如此凄凉悲婉的曲子,像天上飘来的声音,那调子都吹到心里去了。灵棚旁边升了六堆大火,烟弥散着,火光映着人的脸,在唢呐声中给人一种非人间的感觉。
第二天清晨出殡,他们给遗体把赶制出来的寿衣换上,按照父亲生前的交待,用一块白布把他的身子裹了起来。几个小伙子把我从灵柩边架开,我远远看见他们换了寿衣,裹上白布,又把许多生石灰塞了进去,再把白布一层层盖上。一切准备好了,又架着我过去见最后一面。我看见父亲躺在那里,只露出一张脸,像睡着了一样。我想到这就是永别了,哭得气绝。唱夜歌的庄严地喊道:"时辰到!"鞭炮响了起来。两个年轻人把棺材盖上,马七爹走上去长揖三次,拿着竹钉钉了起来。我挣扎着要扑上去,秦三爹说:"按规矩办!"两个年青人把我死死地架住,按在地上跪着。杠头唱了声:"咦哟嗬,起!"十六个人就把棺材抬了起来。主杆的前面站着一只翅膀被扎起来的雄鸡,后面是一只巨大的银色纸鹤。我端着遗像在前面走着,每一次换杆我都转过身来给抬杠的人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