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前缘【一】(1 / 1)
迟筱书最近压力很大。
在她身边的同学都还在纠结着课题报告、英语六级、调研比赛、学生社团、要不要出去当交换生、下学期到底要选什么专业方向的时候,她却正被父母逼着找对象。
按说迟筱书现在大二念到一半,看年龄也才刚满十九岁不过两个月(这姑娘上学比较早,小学还顺带跳过一级),不该这么早急着解决终身大事,但是这事在迟家内部早已是挂得上号的大事。
此事说来话长。
迟筱书的父母属于(看起来)比较开明的那种。
早在迟筱书刚上初中那阵,她最好的朋友童雨跟隔壁班的男生谈起了恋爱,在学校里搞得轰轰烈烈,甚至连迟筱书的妈妈都有所耳闻。那时候,迟妈妈就语重心长地跟迟筱书说过:“筱书啊,我们家比较开明,不像童雨她们家。即使你真的喜欢上谁或者有男生喜欢上你,都没关系,一定要跟妈妈讲,爸爸妈妈都是可以理解你们的。”
其实迟筱书家里的氛围的确挺温和的,要不然她也不可能把童雨早恋的事情跟她妈妈透了口风。估计就连童雨都没料到迟筱书会对她家长这么坦诚,尤其是在早恋这种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当然,迟妈妈也非常讲信用,从没把迟筱书跟她讲过的这些秘密透露给别的人知道,就连迟爸爸都是很久之后(当这些秘密不再具有保密需要的时候)才渐渐知晓。
有了迟妈妈的话作保证,不久之后,迟筱书就拿着一叠信回家了。
这些信来自于和她同年级不同班的男生A。
那个年龄段的男女生,初入青春期,正是对异性充满好奇的时候,最喜欢认些有的没的哥哥妹妹的关系(当然,这种兄妹关系最后大多发展成了另一种密切的关系),童雨也不例外。男生A就是她认的哥哥(不过她的男朋友另有其人)。
童雨和男生A几乎每隔一天就要互相写一封信,并不是什么卿卿我我,而是非常详细地跟对方汇报自己这两天的日常生活,然后互相关心问候几句,顺便交流一下对于学校里某些事某些人的看法。比起兄妹,迟筱书觉得他俩更像是笔友。
其实迟筱书对男生A的印象除了“他是童雨所谓的哥哥”这个认知之外,只有一个——她当时还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但在很多年后网络的不断发展之下,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语——装13。
那时候,有一阵突然在学校里爆发了一股非常激烈的反日情绪,具体原因已不可考,不过声势浩大至极,甚至有学生组织着跑到操场上去降国旗签名联合示威。每个年级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民间抗日委员会,每天都有委员会成员们手书的各种反日宣言(其实就是撕了草稿纸、试卷或者课本目录写上“反对日本”以及类似的口号)被张贴到教学楼架空层的宣传栏上。不出一天,大大的宣传栏就被雪花般的宣言完全占领,贴得密密麻麻花白一片。
事情爆发之初,宣传栏上还全是“初二年级抗日委员会”、“初三年级抗日委员会”的宣言,但没过几天,“初一年级抗日委员会”的宣言也明目张胆地覆盖了上去,而且攻势猛烈,几乎霸占了所有空间。
迟筱书每天都要路过那块宣传栏好多次,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好奇之下,向消息向来灵通的童雨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所谓的“初一年级抗日委员会”正是由男生A发起的,其成员全是他的各种兄弟以及关系亲近之人。就连童雨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妹妹”,也在其中挂了个名。男生A还给每个委员会成员安排了对应的职位,他自称委座,而童雨则莫名其妙变成了陆军参谋。那段时间里,他俩甚至在信里都不吝以“尊敬的委座大人”、“亲爱的童参谋官”互相称呼。
迟筱书最初还觉得有趣,但没过几天,所谓的抗日热潮被老师们联手压制下去,再没了动静,她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对于男生A也没了进一步的关注。
不过在童雨时不时的念叨之下,她还是断断续续地听说过一些他的消息,比如“他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和女生Z谈恋爱了”、“但是他现在好像喜欢他隔壁班的女生G”以及“怪不得我觉得Z和G互相看不顺眼”。迟筱书对此表示过一定程度的惊讶,因为在她看来,Z和G都是很漂亮的女生,而男生A虽然长得不错,但个子并不算高,要两大美女为他争风吃醋似乎并不合理。但是这些流言蜚语,她向来是听过之后转头就忘记了。
谁想到没过多久,童雨突然有一天递了封信给她,冲她暧昧兮兮地笑,“嘿嘿,我哥给你的。”
迟筱书愣了下才反应过来她哥哥是何方神圣,当即就大吃一惊。从某种程度来说,男生A算是同年级的风云人物(或许说风骚人物更恰当些),而她除了成绩好些,并没有任何值得关注的地方。当然,对于男生A而言,迟筱书除了是个好学生以外,还有另一重身份——他“妹妹”的好朋友。但迟筱书觉得,这样的身份应该不值得他专门写封信给她。
于是,她怀着分外的好奇看了那封信。结果,那真的就是一封普通的信——除了动机不明外,跟男生A写给童雨的那些信没有任何区别。
迟筱书茫然了。这是个什么情况?
她向“经验丰富”(这个丰富当然是跟她自己作比较)的童雨请教,童雨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她本来以为自己“哥哥”是对迟筱书有兴趣,但现在看来好像又不是这么一回事。于是她也不确定了,只好说:“估计是我哥看我跟你关系比较好,所以想跟你认识一下。”
迟筱书半明白半糊涂地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中规中矩地回了一封信。对方很快通过童雨回信过来,果然,回信中很明确地提到了“感谢你照顾童雨”等内容——看样子真的只是关注她作为童雨好友的身份。
迟筱书莫名地松了口气。
但很快的,迟筱书就感到为难了。因为男生A写信给她的频率实在有点太高了,已经超过了她可接受的水准。她总不能利用上课时间给他回信吧?再说,她也不觉得童雨有那么多东西值得他俩天天聊。
就在她打算把这种烦恼向童雨倾诉一下,然后让童雨去跟她“哥哥”沟通沟通的时候,童雨先一步找到了她。
童雨激动得脸颊通红、眼睛发亮,像是做贼一样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她,小声催促道:“快看这个!”
迟筱书疑惑地接过来一看,瞬间睁大了眼,“这是……”
童雨啧啧称奇,“我本来是看他最近给你写信有点勤,就随便问问,谁知他居然敢这么说——‘我现在对于G,是10%的喜欢,对于Z和迟筱书,各是45%的喜欢’,天啊!”
迟筱书也震惊了。这已然超出了她可以理解的范围。于是,她带着之前男生A写给她的信赶紧回了家。
迟妈妈看到那些信的时候也惊呆了。她虽然口口声声说不介意女儿早恋,但真要面对有小男生给刚满11岁的女儿写情书这种事,还是有点难度的。直到亲眼看过信的内容并听过迟筱书一字不漏的解说之后,迟妈妈才终于放下心来——这种小男生,就算她不插手,她家筱书也没可能看上。
果然,一回到学校,迟筱书就态度坚决地断掉了和男生A的联系,任凭对方怎么写信都不回应。童雨被男生A请求着带过一次话,见迟筱书言辞冷淡,也就不再帮忙牵线搭桥了,再说她也有些看不上这个“哥哥”这种光明正大的“后宫”行为。
大概是看没可能了(当然更可能是对于迟筱书那45%渐渐转移了),男生A后来也就慢慢淡了态度,给迟筱书的信渐渐地少了起来。而在第二学期伊始,他就因为家庭原因转学离开了。
得知他转学时,迟筱书还暗地里松了口气。说实话,她之前总觉得有点提心吊胆,就是那种“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的感觉,毕竟,当初能自顾自搞出个“初一年级抗日委员会”还给每个人都煞有介事地安排上职位的人,怎么看也不是那种会轻易死心的人。
事实证明了她的想法。
一年之后,她突然莫名其妙地收到一封来自邻市的匿名信,拆开信封一看——好家伙,居然还是阴魂不散的A男!信封里甚至还有一张他近期去旅游时照的照片,那个颇具文艺范的“搅乱一池春水”的动作让迟筱书怎么看怎么别扭。
迟筱书冷漠地没有任何回应。
又过了一年,迟筱书突然在Q上被人搭讪。此人是她的□□好友,但她完全不记得自己有加过他,更回忆不起来自己的圈子里有谁的Q叫这个名字——“圣路西亚的赐福”(……)。
圣路西亚的赐福很神秘地问她:“你还记得我吗?”
迟筱书:“不记得。”
对方默。
过了一阵,圣路西亚的赐福又说:“你猜我是谁。”
迟筱书:“不猜。”
对方又默。
圣路西亚的赐福:“你现在变得好没幽默感。”
迟筱书眯起眼,终于耐心看了对方的□□签名——伟大的理查德舰长,阿尔法号战舰已进入预定航线,征服浩瀚星海,指日可待。
她恍然大悟,然后没有一丝犹豫地将还在“你再猜”的圣路西亚的赐福拉黑了。
从此,她再没有听闻过A男的任何音讯。
这是前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