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1 / 1)
当日你说朕有三十年,只怕也是骗我的吧。
生命之脆弱,没有人可以拿自己的人生规划来要求世界。柴荣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不会给他千秋万岁,不会给他五百年,甚至也不会给他三十年。它给你的只有今天。苹果的老板乔布斯曾经问自己,要是今天是自己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干什么。千年之前,柴荣也无时不刻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我接下来的生命没有三十年,而只有十年,甚至只有三月,我该去做什么。苦思中的柴荣终于得出了答案。是的,我要去做最困难最有益最具挑战性的事情,我要去做可以影响天下数百年的大事,我要消除中原最大的隐患。在高平的沙场上,柴荣看到了那支有便宜就上,没便宜就退的辽军,那才是中原真正的大敌。乱中原者,不在江南,不在剑西,不在河套,而在幽北。现是,是时候收回幽云十六州了。
三月十九日,王朴出世的半个月后,柴荣下达诏令,发兵收复幽云失地。这是一次空前的军事行动,周军数路并发,还有兵马去进攻北汉,以免北汉军队在背后捣乱。十天后,柴荣从开封出发,前往沧州。到达沧州的当天,柴荣就亲领数万大军,进入到辽国境内。这位一向高歌猛进的人是在跟时间赛跑,他似乎知道上天对他的苛刻。他的动作很快,快到这么大的队伍行军,除了经过的地方,其它地方的百姓都不知道王师已至。进入辽国境内后,柴荣率领数百侍卫冲在前面,晚了就宿在野外,入夜之后,他们听到了马蹄声。这是辽国的骑兵。这一伙骑兵在柴荣的营后呼啸奔驰,时远时近,进东时西,这是辽骑常用的攻击手段,不停的试探,不停的跑动,调动对方,恐吓对手,从而找到进攻的机会。这种战术,大概是向草原上的狼群学习的。
数十年来,这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战术,可这一天的早晨,在太阳出来之前,辽国的骑兵似乎有些不甘心,盘旋数圈后才尽数退去。一夜的骚扰,他们没有找到对方任何的破绽,对面的军营寂静如初。离开时,他们的心里泛出了恐惧。这一次,狼群面对的不再是绵羊,而是雄狮。
雄狮一至,谁与争锋。进入辽境的第二天,驻守乾宁军的契丹宁州刺使王洪率城投降。九天后,抵达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辉率城投降。二天后,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率城投降。一天后,契丹莫州刺史刘楚信率城投降。二天后,契丹瀛州刺史高彦晖率城投降。十四天以内,不发一箭,尽得关南之地(瓦桥关、益津关之南)。这位已经用胜利证明过自己的帝王再一次展现了威服天下的霸气。柴荣并没有这些胜利所迷惑,他知道真正的胜利在幽州。真正的敌人已经靠近。辽国的睡王皇帝耶律璟倒是个实在人,在听说关南之地被周军夺去后,他很诚恳的表示,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汉人的,现在算是物归原主,大家不要太惊慌。世界上要多几个这样讲道理的辽国皇帝,世界也就不会大乱了。可惜,这样的人没有得到辽国上下的支持,耶律璟很快就发现,自己要是再睡懒觉,只怕那天下午叫他起床的就不是宫女,而是周兵了。周军要的不只是关南之地,而是失去的幽云,当然,得到幽云之后,对于辽国本土的安全,周朝估计是不会考虑的。醒悟之后,耶律璟总算爬起床,率领着辽国的精锐来到幽州之后,准备趁周军疲惫之机,一决胜负。中原与塞北的决战一触即发。
五月二日,柴荣设宴稿劳众将,商议攻取幽州。他依然没有听到期待中的赞同声,大家表示辽军的大军就在幽州之后,一切要慎重,还是见好就收吧。这么些年过去了,周朝的军将仍没有适应柴荣雷历风行的作战风格。柴荣沉默。若王朴还在,定会支持我与敌一战吧。现在,王朴不在了,我更要一战而擒辽君。“诸位要是怕辽军精锐,大可在这里坐等,朕将自率兵马攻取幽州。”面对众人的反对,柴荣平静的说道。我绝不允许一战而定天下的机会从眼前溜走,就算无人应和,我将一个人去夺取胜利。这位只听从内心召唤的帝王再一次选择了一往直前,他有一举击溃辽军,收复幽云,改变历史的能力,可惜,命运已经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会。酒宴一结束,柴荣指挥前锋进军,占据幽州南面的固安。柴荣亲自到达前线,准备搭建浮轿,这一天的晚些时候,柴荣返回了在瓦桥关的行营。这一天夜里,柴荣病倒了。躺在床上的柴荣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愿望将就此终结,他依然在部署进攻,五天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此时,他终于明白,这一决定中原安危的大战已经无法开始。柴荣踏上了归途。数天后,抵达澶州,在这里,柴荣下令驻营。不甘让柴荣停下脚步,他无法忍受机遇就这样从手上流失。他大概已经感觉到,这是自己人生最后的机遇了。等在这里,也许我的身体能好起来,这样,我可以挥师北上,收复燕地。张永德推开行营的帐门,走进来,告诉他是时候起军回京了。面对这位至亲,柴荣依旧活在顽强的幻想里。
一定要回去吗?万一我能好起来呢?“万一好不了呢?”张永德反问。一棒喝醒这位倔强的人,从来不肯认输了柴荣猛然意识到自己再要强,也有无法战胜的东西。柴荣终于向命运低头,下了回京的命令。七月十五日,这个向天求三十年,要十年平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男人病逝于开封,时年三十九岁。中原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雄,这位胸有壮志、心怀天下的王者做到了一切,他没有输给任何人,除了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就是历史中的憾事的吧。历史记住了这样的遗憾,但也不会忘记,在天下最乱的五代,有一颗流星闪过天穹,虽然只是刹那的光华,却依然让世人见到光明的模样。如果这世界确有真龙天子,那应该就是柴荣这样的吧。到了这里,也该到了结束的时候。接下来,写点尾声吧。
数月后,公元九六零年的正月初一,边境传来辽国大举入侵的消息(眼熟,参见郭威那一段。)时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率兵北上抗辽。行至开封城外的陈桥驿(有点性急,连黄河都没过),士兵哗变,将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据说赵匡胤很不情愿。)赵匡胤率领兵回师开封,逼使柴荣七岁的儿子禅位。此事,是为中国历史上的陈桥兵变,大宋皇朝就此建立。陈桥兵变是一件充斥着阴谋的事件,但它又是一件跟五代暴戾血腥气息完全不同的事情。整个改朝代换的过程相当平和,没有发生流血冲突,接近于史书上说的兵不血刃。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五代的血已经流得够多。登上皇位的赵匡胤开始完成柴荣平天下的计划。三年后,公元九六三年,宋朝平荆南,湖南。一年后的冬天,赵匡胤下令攻蜀,六十六后,九六五年的春天,蜀后主孟昶投降。公元九七一年,宋朝灭南汉,九七五年,灭南唐。著名文学青年李煜同学从此开始在开封问君能有几多
愁。公元九七六年十月,赵匡胤踏上了当年柴荣走过的道路,去完成柴荣最大的心愿:收复幽云。同样的开始,结局亦是一样。行至途中,赵匡胤暴病而亡,时年五十岁,在位共十七年。相比柴荣,他实在是时
代的宠儿。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史称宋太宗。公元九七八年,漳州和泉州的割据者跟吴越国先后上交户口本,归附宋朝。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终于平定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从公元八七四年,山东盐贩王仙芝起兵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零五年,五代十国这个历史定义正式宣告结束。现在,终于可以说再见了。易怒的黄巢,大条的李克用,狡诈的朱温,豪迈的李存勖,忠厚的李嗣源,耿直的李从珂,可耻的石敬瑭,深沉的刘知远,腹黑的郭威,神武的柴荣以及笑到最后赵匡胤。诸位可以各归其位,而我洗洗睡吧。
----------------------------------------------------------
书快书快,看书最快!书快电子书论坛:http://www.shukua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