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语夺权(1 / 1)
众大臣听着寒星夜轻松的语气,心里不觉一惊,皇上驾崩了,太子不仅毫不悲伤竟然还要封锁消息,要将皇上秘密发丧。大臣们心里憋屈的慌,可又不敢乱说话,必竟现在军权一半在太子手中,一半在太子妃的父亲严启泰手中,朝堂上气氛压的极低。
气氛越低沉,矛盾的冲突就越大。由于暴风雨前都是美好的宁静。
寒星夜喜欢这种感觉,甚至可以用无比享受来形容。害怕、胆惧、反抗、无奈一切的情绪综合在一起,却发泄不出来,压抑,痛苦,生气,所有不好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却无能为力。
大臣们转动着身体,打量着严启泰的目光和周围大臣的发应,气氛渐渐变得有些嘈杂,大臣们开始小声的议论着,言语汇集之下最为突出的问题并非寒星夜的继位,而是皇帝秘密发丧一事。
众大臣三分之二不同意此举,皇帝乃一国之君,代表着最高的皇权,怎能秘密发丧?况且现在东虞的兵力和北祈相比更胜一筹,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秘密发丧?
大臣们思考的范围集中在是否秘密发丧一事上,场面看似混乱实则十分清晰,场上百余大臣,支持寒星夜的寥寥无几。三分之二的人跟随在严启泰身后,发对秘密发丧,剩下三分之一持中立态度,以便见风使舵。
眼见立场已经分清,寒星夜放下撑着额头的手,轻挑浓眉,不屑的笑了笑:“众卿可有异议?”
以严启泰为首的大臣普通一声全都跪在地上,整个朝堂的光线突然变得很亮:“臣等请奏。臣等请太子收回成命,将先皇风光大葬,以显示我东虞皇朝雄厚的国力和团结的民心。”
寒星夜看着跪在脚下的大臣,冷冷问道:“严大人有何看法?都起来说话。”
严启泰谢礼后,没有直视寒星夜开口道:“禀太子,先皇不幸辞世,是我东虞全体臣民的损失,先皇功绩卓著,视民如子应当予以厚葬,全国哀悼。不可秘密发丧,此举不仅不符合国法,更对不住爱戴皇室的子民。”严启泰的理由说的相当简单,说服力也不强,紧紧牵出了国法二字,但他相信寒星夜明白他的意思。
“严大人说的很有道理,不愧是我东虞朝第一功臣。就按严大人说的办,从即刻起,严启泰就全权负责处理皇上丧事。由九王爷寒盛昱接管严启泰手中右卫衣的兵符。如无异议,退朝。”寒星夜冷冷的说完自己的决定,不给任何人喘息和揣摩的机会。
严启泰抬起头,错愕的看着寒星夜,小子,你是抓住了我的软肋,所以才给我下这个套的?好,好,好,我严启泰果然没有看错人,你做事还真是雷厉风行,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严启泰对寒星夜公然夺权的做法有些愤怒,但碍于严妍的面子还是硬顶了下来,叩拜:“恭送太子,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待寒星夜走出议政殿,大臣们都谈论着离去,只剩下严启泰还跪在地上,久久没有站起来。
“严大人,已经退朝了,你起来吧。”福安走上前,扶起严启泰。
严启泰看着福安犹如看到寒星夜一般,气不打一处来,甩手就是一耳光,骂道:“好你个狼心狗肺的东西,要是没有我,你哪儿来的今天,翅膀硬了,啊,了不得了,啊,谁都不放在眼里是不是?我告诉你,别以为抓住了我的软肋我就会妥协,我严启泰从不知道妥协二字怎么写……”
严启泰指着福安大骂一通后愤愤的离去,只剩下无辜挨掌的福安。福安看着严启泰落寞的背影,得意的笑了笑:“你打一掌又如何,你这个东虞的败类,逆臣贼子,你竟然妄图把控东虞皇权。如今,太子爷即将继位,你将再无翻身之地。”
福安心里喜悦着,往寒星夜的方向追去。
“太爷,奴才回来了,严大人已将走了。”福安跟在寒星夜一旁,兴奋的说。
寒星夜冷哼一句说道:“这次突然削去严启泰的兵权实乃意料之外的事,无须如此兴奋。九弟,你要和辅佐大臣共同处理好朝政,福安,你和荣贵妃处理好后宫事宜,另外,马上宣更诸侯回东虞为皇上欺负哀悼。”
“恩,四哥你现在有何打算?什么时候继位?”寒盛昱听着寒星夜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寒星夜看着寒盛昱问道:“你有何看法?”
寒盛昱积极献策到:“事不宜迟,唯恐夜长梦多,我建议四哥应及早继位,行登基大典以昭天下。”
------题外话------
从太子一语夺权开始,后宫的宫斗,政治的阴谋,仿佛都张开了嘴,等着主人翁们往下跳,跳进爱情和亲情的漩涡。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