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1)
于是韦保衡在向唐懿宗报告公主死讯时,就添油加醋地说是御医诊断不当,投错了药才使得公主身亡。唐懿宗正在悲愤当中,自然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拉来韩宗绍及康仲殷等御医,不由分说当即全部斩首,又将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都关进了大牢。
唐懿宗悲痛之中的过激之举,引起了各方的不满之声,朝中大臣刘瞻正义直言,向懿宗进谏,奉劝皇上平息心中的愤怒,公主之死乃天意,御医已经尽心了,如今他们已经被斩,如果再灭了他们的九族,那会引起天下人更多的怨言。但懿宗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劝阻。刘瞻无奈,又联合京兆尹温璋再次进谏,结果却遭到皇上的革职处罚,温璋含冤自尽,刘瞻也被贬职离开长安。这时韦保衡为扩张势力,又向唐懿宗进谗言说刘瞻是御医的同谋,使得刘瞻又被降了一级。同时他们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刘瞻的一些同僚都贬了职。
一个美丽温柔的公主香消玉殒,没想到却有那么多御医及其家族乃至朝中大臣为之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这次御医的惨案可以说是御医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更让人感受到御医所面临的动荡不安的命运。后来唐懿宗病重将死的时候,当时给他治病的御医段 、符虔休、马及、赵等人也都被打入牢狱,幸好懿宗在弥留之际还算仁慈,留下不杀诊治御医的遗诏,放了他们一条生路。
/* 39 */
武则天时代的御医三杰
张文仲、李虔纵、韦慈藏都担任过武则天的御医,张文仲一直在宫中看病,最后还升任尚药局的最高领导奉御,一直到死。李虔纵跟张文仲是老乡,也在宫中做侍御医。韦慈藏行医时喜欢带着一条黑狗,在民间行医十分出名,进宫后还担任过主管皇宫御膳的光禄卿,晚年辞官回乡,三人在当时可谓引领一个时代的知名医家。
苏良嗣是武则天时期的一个高官,一天,苏良嗣在上朝时突然晕倒,慌乱之中,武则天派人赶紧召来张文仲、韦慈藏看看是怎么回事,张文仲诊脉后,认为苏良嗣是因为忧郁愤怒过度,邪气旺盛引起的气晕症,如果再累及两胁也开始疼的话,就很难治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苏良嗣果然开始说两胁疼痛。张文仲又说,如果疼痛至心,那就不可救药了。又过一会儿,苏良嗣真的又开始心中绞痛,没到一天就死了。
张文仲善于治疗风疾,风为百病之长,游走无定,与湿合则为风湿,与热合则为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风疾的症状也很多,头晕昏厥,四肢麻木,口眼歪斜等等。武则天曾下令让张文仲主持各地名医,来编纂治疗风疾的各种医方。张文仲把风分为一百二十四种,气分为八十种。指出治疗的药物差别基本不大,但是因为人的性情各有差异,有些庸医不了解药的性味功用,不知道用药的时节,因此施药后就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张文仲编撰了治风疾的四季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共十八条,呈报给武则天。张文仲还撰有《随身备急方》等书,但是他的医著都已经佚失。后来,唐代的另一位著名医家王焘在他整理的《外台秘要》中收录了张文仲的百余条医方,使得张文仲的经典药方得以流传下来。在《外台秘要》收录的医方中,还记述了张文仲对于服石的观点,当时炼丹服石仍然比较盛行,唐朝的几代皇帝,诸如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等都是服石而死。张文仲说服石以后与常人就会不一样,因此要注意五乖、七急、八不可等等。
说到《外台秘要》,我们还要提一下他的作者王焘,这个人严格地说应该是个医学爱好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算是御医的一个“粉丝”吧!王焘是个孝子,母亲南平公主生病多年,他常年服侍身边,同时也激发他对医学的追求,后来他在门下省任给事中二十多年,曾经负责管理弘文馆,弘文馆是当时唐代的国家图书馆,王焘在弘文馆里有条件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于是他利用职务之便,采集了大量名医的医方,最终编成了40卷的《外台秘要》,书中收集医方6000多个,这对于一个医学门外汉来讲,真的是十分了不起的,唐代的名医像张文仲、孙思邈等的验方都被他收录到书中,而且都标注了出处,所以,虽然张文仲等一些名家自己的著述散佚了,但还能在《外台秘要》中找到部分散在的记载,可见这部书对于医学的贡献是多么重要。
/* 40 */
一语中的受宠,一丹献错遭砍
这里说的是隋唐两代的两位御医的故事,他们完全不同的命运也让我们能够再次感受到御医无奈的命运。
隋代医家许智藏,很早就以医术而闻名。隋文帝时他去外地做官,不料秦孝王杨俊突然生病,秦孝王是文帝的第三个儿子,隋文帝非常着急,派人火速将许智藏召回宫内给儿子治病。秦孝王生病时做了两个梦,头一晚上梦见自己的亡妃崔氏,崔氏跟他说:“我本来要迎接你,可是听说许智藏要来了,他来了,我肯定要受苦,这可怎么办好?”第二天夜里,秦孝王又梦见崔氏说:“妾有办法了,我藏到你的心脏深处就能避开他了。”等许智藏来诊过脉以后,说:“孝王的病已经深入到心脏,很快就会发痫,恐怕没法救了。”果然没多久,秦孝王就神志失常,最后发羊痫风而死。虽然没有救治成功,但是隋文帝对于许智藏精准的判断非常惊讶,还是给了他很多赏赐。隋炀帝即位后,许智藏辞官在家,隋炀帝身体不适的时候,要么派人到他家讨个处方,要么就把他接到宫中,让许智藏给自己诊治,许智藏每次开出的处方都非常有效,隋炀帝也十分信任他。许智藏也是个高寿医生,活了80岁。
另一个要说到的是唐代的李玄伯,是唐宣宗年间的御医。唐宣宗李忱是一个谦恭谨慎、虚心纳谏、爱护百姓的明君,他统治的朝代也是一代太平盛世。虽然唐宣宗是一代明君,但是却也没能逃脱迷信的束缚。唐代是炼丹的一个全盛时期,各代的皇帝几乎都热衷于炼丹,唐宣宗一样没能抵御住吃仙丹求长寿的奢望,非常迷恋仙丹。他对于会方术的人都会大加赏赐,而底下的臣子为投皇帝的喜好,自然也会想方设法来满足皇上的愿望。御医李玄伯想方设法与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炼成了一副丹药,献给宣宗,本想能够得到皇帝的赞赏,谁知宣宗吃下之后,竟然背上长起了毒疮。古代炼丹,一般都是用五金、八石、三黄为原料,炼成后的丹石其实就是砷、汞和铅的制剂,这些都是毒物,吃下去哪能不中毒呢!李玄伯的仙丹没能让皇上长寿,最终宣帝也没能逃脱毒发身亡的厄运。而李玄伯等人,在唐懿宗即位后,也都被处死。
/* 41 */
一代女皇的长寿保鲜绝招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而且是一个活了81岁的长寿女皇,这里不论她的政治业绩,只讲讲她在养生保健上的独到之处吧。
武则天是非常讲究保养的人,御医们也为她的皮肤护理开出了很多美容秘方,有两个很有名的美容秘方是武则天常用的。一个是“益母草泽面方”,这个方子收录在苏敬编辑的《新修本草》中,后来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有所收录,后世的医书中也曾经收录并改名为“神仙玉女粉”,到明代李时珍时,在《本草纲目》中又恢复原名收录。益母草是妇科的良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外用敷面,有治疗肤色黑、祛除面部斑点和皱纹等功效;经常使用能使皮肤滋润有光泽。益母草泽面方具体的做法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采集根苗全具的益母草,采集的益母草上不能带一点土,否则就没有效果。将采来的益母草晒干,粉碎后过细罗,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调和成鸡蛋大小的团药,晒干,然后用黄泥土制成炉子,炉子四边各开一个小孔,炉上层和下层放入炭火,两层间放置药丸,点火烧制。大火烧一顿饭时间,改用文火慢慢煨制24小时,中间不能灭火,最后炼出的上等药丸应该是药色洁白细腻的。药丸一般制好取出后要凉透,放入瓷钵中,用玉锤(或鹿角锤)研粉,过细罗,再研,如此反复,粉越细越好。接着将玉粉或鹿角粉掺入药内,然后将药放入瓷瓶密闭,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制作这种药丸非常讲究,包括采药的时间、药材的品色、制药过程中的火候等等,如果做不好,药丸变黑、变黄,都会失去功效;制作这些药丸的主药、药童,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才可能制作成功。王焘在注解中说:刚开始用这个药洗面,会觉得手开始变得润滑,脸上也有了光泽,以后逐渐会面生血色,脸色红润,如果长年使用,四五十岁的妇人,看上去也会像十五六岁的女子一样年轻。武则天八十岁的时候,还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来跟她经常使用这个美容秘方不无关系。
另一个美容方,是御医张文仲给武则天开的,叫常敷面脂,收录在王焘的《外台秘要》中。面脂作为养颜美容用品,在唐代很为流行,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面膜,有别于今天的是,那时候的面膜都是用天然的药材制成的。这个方子的主要成分是用细辛、葳蕤、黄芪、白附子、山药、辛夷、川芎、白芷、瓜蒌、木蓝皮,加猪油炼成的。制作方法也很复杂,药要切碎,然后用酒浸泡一晚,再煎制,慢慢形成凝固,才能成为面脂。葳蕤、瓜蒌、猪油有滋阴润肤的功效,细辛、白附子、辛夷可以祛风通窍,黄芪可益气补肾,川芎、木蓝皮能活血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