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章 伏击之战(1 / 1)
黎明前的至黑至暗。
夏侯远亲自带领步兵早早吃饱战饭,悄悄地埋伏在离敌营不过两箭之地的草地上,简直就是趴在敌人的眼皮前。
但兵中那些老残的素质就出来了——都是在生死线上多年的老兵,无论埋伏在哪儿都和躺家里没什么区别,其中最紧张的反而是这几个年轻人。
风吹草低,草梢在李随风的脸畔拂来拂去,她总是觉得鼻子痒痒的,恨不得好好打几个喷嚏才能呼吸畅顺。
令狐拔开面前的高草小心地向前面张望一会儿,确信敌人还没有出现,才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挪到七郎身边,用手推了推他。
七郎有些紧张地侧过头,拿询问的眼神看着他。
令狐和他耳语:“老表,就咱们这些老弱残兵,这场仗怎么打?”
七郎轻叹一口气,压着嗓子说:“你不是不知道,这些‘亲兵’,都是怎么来的,人家想摆脱好久了。”
令狐扁扁嘴:“这朝廷,让根本不懂带兵的人去管兵,能征善战的将领手头却一个兵都没有,实在是绝。”
“不如此,怎样预防军阀们拥兵自重?”随风在旁边插口,她没听到他们前面的话,就听到令狐后面那句。
这是朝廷限制军阀拥兵自重的特别措施。
每个地方都有折冲府管理地方上的府兵,但是折冲府的都尉却无权也无能力带兵,只有朝廷派来的将领才能带兵。
可这些将领自己手头并没有一兵半卒,必须拿着兵部发出的“鱼符”到折冲府去,在折冲府和当地刺史的配合下,才能组织调派军队。
李靖也不例外。
他临时接管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万兵,年龄从十八到六十。
所谓亲兵营,也是当地折冲府安排的,龙蛇混迹,除了老的弱的,也有潜伏在他身边各方势力的人,把他的一举一动传到上头去。
这批人,如今就在他们附近,将和他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朦胧的黑暗中,令狐的眸子象晨星闪亮:“阿风,待会儿战鼓敲响,你一定要跟着我们!别冲散了!”他想起即将来临的战役,简直是汗湿青衫。
出关之后,一路上杨亮和夏侯远轮番和他们商讨战术,他们几个想离开一阵都有难度,更别说要一起逃走了。于是,这场在他和七郎眼里已经输了八成的伏击战,是他们开溜的唯一机会——前提是大家都死不去。
沙尘滚滚,很容易杀错良民 。
随风比他们镇定,她笑笑:“少担心,我们有强大的后援,这场仗,有惊无险!”
阿英今天真是担足心事,既要照顾带伤的乾叔,还要关注着少爷的安危,他听到随风的话,差点一句:“这场仗,九死一生才对!”就甩过去,幸亏乾叔警醒,及时制止。
七郎和令狐都沉默了,紧张地再次检查身上藏的短刀匕首,还有手边的弓箭砍刀。
他们一行五人,一个装着没事的伤兵,一个只会研墨铺纸的小兵,一个以为绝对不会输的女兵……唉!两位大少爷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令狐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能让阿风离开自己半步!
不知道他们那边如何了?李随风忍不住偷偷支起上半身,向着夏侯远和杨亮埋伏的方向望去。
这次伏击战是杨亮的决策。
本来夏侯远迫不及待,前天晚上一扎好寨就要出击。杨亮坚决反对,提议他袭击敌人的运粮队。
他说,这几天虽然赶路,可他早已派出探子,查明突厥人的运粮队明天就会到达。 毕竟,敌人也是要吃饭的。
这军队动则万儿八千的人马,粮食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突厥人的解决方式主要是靠在战场附近的打秋风和运输。但这里附近连月来早就被洗劫一空,连人影都没有了,所以部队的粮食草料只好靠后方运输。
夏侯远最后无异议,便把计策写成书信,昨夜趁天黑亲自出马把书信射到城内。
此刻,夏侯远和杨亮也在藏身处交头接耳。
杨亮目光游离:“鹏程,你要记住,一旦和令尊回合,我们就护着他往后撤,剩下的交给七郎他们即可。”
夏侯远不解:“大哥,原来计划不是这样的啊!”不是决定了,和父亲里应外合,歼灭围城的蛮子,然后配合大军,把引来的外围之敌也扫荡,彻底收复边城?!
杨亮眉心打折,他绕个弯说:“计划改变,是因为大哥疏忽了,令尊被困多时,城里早就粮草不继,他的体力应该无法应付连场恶战……”
“这样吧!”夏侯远爽快道:“我们的作战计划都送回去了,不能随意变动!大哥保护家父撤退,小弟留下!”
东方天际开始逐渐出现白色的曙光,伏兵们身上覆盖的干草上沾满了露水,秋寒无声无息渗入骨髓,杨亮注视着其中一颗晶莹的露珠,缓缓地用只有他们听得到的声音道:“鹏程,凡事要有个最坏的预算,万一,后方调派援军不能准时赶过来,我们只能随机应变。”
夏侯远皱着眉头,脑子里把整个作战计划再盘算一遍,才说:“不会的,出发时总管曾说,只要一定下攻击时辰和地点,援军必然会配合……他老人家连自己的孩子都派出来,可见对这次出战有多大信心!”
杨亮太清楚对方的性子了,要他丢下士兵和城里的民众跑路,十有**做不到,所以自己一直没在他跟前提,这次也不过是作最后尝试;眼下见他居然以为李随风是总管大人派来助阵的,他彻底无语了。
他和夏侯远虽然是好友,但是他素来不会在对方面前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 和这些将门之子相处,处处显得自己比他们聪明,是为大忌。
敌人的运输队却是直到差不多己时才到,在大家变成秋阳下的石头之前,忽然看到敌人营中一阵骚动,叽里呱啦的呼喊声,笑骂声此起彼伏,因为运输队带来的不光是粮食,更有家人的礼物和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