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章 名将李靖(1)(1 / 1)
当天黄昏,血色夕阳在西边天际熊熊燃烧,让关山更加俊伟,连绵的军营越发肃穆。
李靖的偏帐内,不时传出阵阵年轻人的谈论声。
总管李靖,四平八稳地坐在中间的案席后,诸葛克勤,夏侯远,杨亮在他右面,七郎令狐被安排坐在他左边。
随风自愿居于末席,坐在令狐旁边,老老实实地代表父亲招呼客人,传菜唤水,打点细节。
那夜七郎三人遁入黑夜里,要趁乱摸出关去,不曾想没跑出多远,就碰到如潮水般撤退的*,被逮了个正着。
诸葛本拟好好审问,但李靖早怀疑有人通敌,才导致此次被围事件,便把他们押回雁门关的大营里,亲自审问。
他们当然否认是奸细,一口咬定是李随风的好友,约好了一块儿到北疆长见识,刚到太原就遇到打劫,幸得诸葛大人帐下的人所救,正好进了军营为国效力。这次的茶水风波,完全是因为得罪了伙夫营的小人而致……
若非他们把怡然居描绘得丝毫不差,还在单独审讯时,能说出随风和丛碧的特征,连随风不可闻香花都知道,让李靖不得不审慎处理,他们恐怕早就熬不住酷刑了。
诸葛克勤起初极其担心令狐会说出些什么不利自己的事,结果他甚为难得的只字不提,今日还获悉他们居然被证实是李公子的朋友,忙过来借厮见夏侯远之际,重新结识,对他们刮目相看,一口答应,回去非好好炮制五夫长等人不可。
随风这边耳朵听着令狐在絮絮叨叨,轻轻述说他们在军营里的见闻,和石牢里的冷月清辉;那边耳朵留意着夏侯远他们的对答,被他们话题吸引。
尽管案桌上摆着丰盛的饭菜,可夏侯远无心享用,他最想知道的是墫县的现况,因此三句话不离战场。
“诸葛大哥,你和蛮子屡次交锋,想必确切探知敌军的实力,为何一个小小墫县,以我军的狼虎之师,竟然不能迅速解围?!”
诸葛忙起挟块烤肉,含糊地说:“唔……兵书有云,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憔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杨亮观颜察色,此际方开口:“战场上,不以一仗之输赢,一城之得失定大局……总管大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岂会不懂其中知道理?”
夏侯远一拍大腿,高声道:“总管大人非但文韬武略,威名盖世,大人忠肝义胆,义薄云天,家父时常挂在嘴边!夏侯一家上下,对总管大人的敬仰,犹如黄河之水,东海之波!呵呵!”
既然有人开了个头,奉承之辞根本不存在难度,诸葛立即放下筷子,顺着夏侯远的话,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通李总管胸中之韬略直逼孙吴,用兵如神,仁慈厚德……
他们的话,勾起无数前尘旧事,如梦似幻在眼前浮现,李靖把手中的水酒一口饮尽,觉得有点心头发堵。
忠肝义胆,义薄云天……
李靖,字药师,是雍州三原人,其兄李端,字药王,也是有功业的名将。
他们的舅舅,乃隋朝名将韩擒虎,在平陈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隋帝父子信任重用。韩擒虎因李靖年少时好读兵书,精通经史,故时常与之讨论兵法,对他青眼有加。
大业初年,李靖曾担任长安县功曹,深获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的赏识。
大业末年,北疆吃紧,杨广派遣李靖北方前线,调马邑任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与李渊一番相处后,李靖发现他有“四方之志” ,密锣紧鼓在拥兵自重,并且还目睹李渊和突厥人密切来往,其图谋不轨的野心昭然欲揭。
眼看情况紧急,李靖把自己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帝杨广告密。结果走到大兴时因兵荒马乱不能前行,滞留在那里。李渊自太原起兵后,迅速攻下大兴,李靖被俘。临斩前,李靖大叫:“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其时李渊立意要斩李靖,在李世民的力劝之下,方得赦免。
李靖大难不死,随即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
如果说,当时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了背叛;那么,后来武德四年,自己亲自率兵去剿灭了萧家梁王萧铣的江南王国,却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功名利禄?为了报当今圣上的知遇之恩?还是……?
灭梁后,才算是真正获得李家父子的信任,被封永康县公,为大唐招抚岭南九十六州;贞观元年,官拜刑部尚书,同时兼任检校中书令,赐封四百户;贞观三年,转为兵部尚书,掌管兵权,难道这样的高位,还不足够?!
还有,这次的北伐,朝廷内外都以为是皇上厌倦多年对突厥的卑躬屈膝,得悉突厥内乱,有的部落趁机掠边,为了天下黎民百姓,故此征集十万大军,讨伐突厥。
自己和这十万将士出塞的真正目的,只有皇上和他两人知道。
十万精兵,这具年过花甲的残躯,陈兵广袤北疆,为的是什么?!
难道还是为了权力?为了共同的利益?!
不!
他把酒杯重重顿在案桌上,暗自控制起伏的心潮。
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天下太平,为了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