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1 / 1)
《正能量》第三章 对抗负面情绪,获得心理健康
”恐惧产生的原理”
早安,各位!传递分享正能量第170天。
约翰·布罗德斯·华生改变了整个心理学,并影响了我们现在对人类心理的理解。二十世纪初,他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都是一个奇怪并且复杂的人。从外表看来,他待人热情、为人外向、充满自信。但实际上他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喜欢一个人在暗处待着,并且为人冷淡。他就像一个不会和别人打交道的孩子一样,甚至在睡前会与自己的孩子握手而不是亲吻。而且,每当别人试着和他讨论他的情绪问题时,他就会离开房间。
他坚决反对威廉·冯特的反省法,也坚决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他认为人们根本没办法搞清楚心里所想,因此他相信心理学家们应该将注意力转而集中于对行为的观察和衡量上来(这让我们想到一个笑话:两个行为主义者发生性关系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
“你觉得很好,那我感觉怎么样呢?”)。
华生喜欢观察在迷宫里奔跑的老鼠。早期,他曾经仿照伦敦汉普顿宫的中世纪迷宫建造了一个微缩版迷宫,他每次都放一只饥饿的老鼠进去,仔细观察老鼠们如何在其中跑来跑去,寻找华生放在迷宫中的食物。在对数百只老鼠进行真实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实验后,他发现了老鼠学习的基本规律:它们如何对迷宫进行探索,它们会持续花多少时间来到一个曾经有食物的地方(尽管也许那时食物已经没有了)。
华生确信,实验的结果也适用于人类,而且人的一生其实就像一个迷宫一样。更具争议的是,他认为如果将他在迷宫实验中发现的老鼠的学习规则应用在人类身上,就能够改变人的思想。他曾经如此说过:
如果给我一些健康、发育正常的婴儿,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他们养育成人,我保证不论那些婴儿的家人天赋、爱好、秉性、能力、职业、种族如何,我都可以将他们中的任意一个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乞丐、小偷。
华生对人行为的关注很快传播开来,不久,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们开始在越来越复杂的迷宫中对越来越多的老鼠进行实验,以至于引发了如此的评论:“心理学研究一开始痴迷于达尔文理论,现在又被华生迷得晕头转向。”
行为主义者们也将自己的事业版图从认知规律扩展到了心理学的其他领域。其中,华生对恐惧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急于提出一种区别于弗洛伊德伪科学学说的新理论。
弗洛伊德鼓励自己的追随者偷偷观察自己孩子的性生活,以此帮助发展精神分析学理论。1904年,他最亲密的同事向他汇报说,他五岁的儿子“小汉斯”对马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恐惧,认为这也许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案例。弗洛伊德同意了他的看法,并开始研究导致小汉斯恐惧的原因。汉斯的父亲一开始认为自己的儿子之所以对马产生恐惧,是因为他在母亲抱他时产生了过度的性兴奋,并且小汉斯被马的巨大的生殖器吓到了。弗洛伊德对此并不赞同。相反,他注意到小汉斯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长颈鹿的梦,而长颈鹿的长脖子是成年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经过反复研究,弗洛伊德在一篇名为《对一个五岁小男孩恐惧症的分析》的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小汉斯的恐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性冲动的压抑以及对发泄行为的矛盾心理。
弗洛伊德对小汉斯的所谓内在情绪波动的研究令华生深感震惊。这促使华生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更实际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
华生的研究方法深受苏联研究者伊万·巴甫洛夫的影响。在华生开始迷宫老鼠实验前几年,巴甫洛夫观察了铃声对于狗的影响。他曾经作过一系列堪称经典的研究。他先摇铃,然后给狗一碗食物。毫不意外,狗一看到食物就开始分泌唾液。在如此几轮“铃声—食物”的试验后,巴甫洛夫发现,后来,仅仅摇铃就能使狗分泌唾液了。他由此得出结论,大脑精于学习事物之间的联系(被业界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这一简单但卓著的发现有其实际应用价值。比如说,在一个实验中,动物研究者们在死去的羊身上混入可以令狼呕吐的毒药,然后把羊放在野外。正如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与食物组合后的铃声能令狗分泌唾液,那些抹上毒药的羊使得狼后来每次见到羊都会感到恶心。因此,后来该地狼吃羊事件的发生概率也急剧下降。
华生想要知道,同样的原理是否也能适用于恐惧症。他推论,也许人们之所以对某种事物感到恐惧,仅仅是因为那些事物与一个能诱使人作出恐惧反应的其他事物联系在了一起。
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华生追随弗洛伊德的脚步,对毫无戒备之心的婴儿进行了研究。1919年,他与一个名叫罗莎莉·雷纳的学生一起,对一个被称做“阿尔伯特·B”的十一个月大的小男孩进行了实验。华生推测,如果阿尔伯特能表现得仿佛对某种东西感到害怕,他很快就会对那个东西产生条件反射,并对其产生恐惧。也许是受到了迷宫实验的影响,华生决定要让阿尔伯特害怕老鼠。
实验开始前,他首先要确定阿尔伯特之前并不害怕老鼠。因此,他向阿尔伯特展示了很多长得像老鼠的东西,如兔子、猴子以及其他一些毛绒面具。对此,无畏的阿尔伯特没有任何反应。然后,勇敢的实验人员想要让他把老鼠和其他一个可以令他表现出恐惧的东西联系起来。华生知道,孩子们听到很大的声音会被吓到,因此他买来了一根很大的钢条和一把锤子。
然后,华生和雷纳将一只白老鼠放在离阿尔伯特很近的地方,每当小阿尔伯特碰这只老鼠时,他们就使出全身力气用锤子击打钢条。正如计划中的那样,巨响使阿尔伯特哭了起来。几次“老鼠—巨响”试验后,华生不再用锤子发出巨响,而只是给阿尔伯特看老鼠。正如巴甫洛夫的狗仅仅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的实验一样,阿尔伯特一看到老鼠就变得非常痛苦。如此,华生创造了一个恐惧症案例。
两个月后,华生和雷纳又去看望阿尔伯特,发现他还是一看到老鼠就害怕。不仅如此,他的恐惧还延伸到了其他毛茸茸的东西,比如说狗、海豹皮外套,以及戴着圣诞老人面具的华生。
同样的原理能否解释小汉斯对马的恐惧呢?在说到小汉斯的恐惧时,他的爸爸曾经说过,汉斯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匹拉货的马跌倒,被由此产生的马蹄撞击鹅卵石路面的声音吓了一大跳。
我们并不知道实验结束后小阿尔伯特身上会发生什么。不过华生曾经开玩笑说当他长大一点后,弗洛伊德学派的分析者们没准儿会告诉他,他对毛绒物品的恐惧源于三岁时迷恋母亲身体时被斥责的经历。与此相反,我们知道弗洛伊德那毫无戒心的研究对象“小汉斯”的后况。“小汉斯”其实是赫伯特·格雷夫的假名,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歌剧制作人,以其对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一剧极富创新性的改编闻名于世。在那部歌剧中,主人公的马被替换为一只脖子特别长的长颈鹿。
对阿尔伯特的实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生的个人生活。研究过程中,当时已婚的华生与雷纳发生了婚外情。当华生的妻子得知此事后,提出了离婚诉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得知此事后,要求华生辞职。华生离开了自己的学术事业,转而去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就职,利用他对人类行为学的知识销售脱色剂、婴儿爽身粉和香烟等。他在商业上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他在为麦斯威尔咖啡做广告时将“喝咖啡的休息时间”这一理念引入美国人的生活。
一旦心理学家们懂得了恐惧症产生的原理,他们很快就加深了对恐惧症的认识,并且发现根除恐惧其实相当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