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南征北战 第二章 战争机器(1 / 1)
第二章 战争机器 第一节 独树一帜
“日德兰陆军第一窝囊废师团?”团长杨国钊和作战参谋赵坤都无比惊奇的说着这个名字!
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3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走商组成,是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联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军队。尤其是第四师团的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因为在前一次与莫古里亚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从而,获得了“败不怕的八联队”绰号。
此后,直到第二次与莫古里亚的战争爆发,第四师团再没上过前线。不过,这并不等于它没有表现“勇敢”精神的机会。1433年,第四师团二等兵松井在大阪市中心闯红灯,结果和警察发生冲突,师团长寺内寿一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的尊严”,毅然带兵砸了警察所,史称“大阪Go-Stop事件”,第四师团在日德兰国内的“武勇”可见一斑。
怎样才能让这支部队焕发战斗精神呢?日军大本营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结论是指挥官对于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日军大本营先后调来几位名将整训该师团,例如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和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就曾担任过师团长,但他们依然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师团没办法。
在精训两年后,第四师团终于有了露脸的机会。1439年,莫古里亚与日德兰在两国边界的那维克地区发生战争,日德兰东军下令驻扎在日德兰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仙台师团(即第二师团)接到命令后,强行军4天从海拉尔赶到那维克,抵达战场当天就投入战斗,但很快就被莫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而,同一时刻,伊格尼斯率领的800人佣兵团,就是参加攻击日军仙台师团的主攻部队之一!
在击溃了仙台师团之后,伊格尼斯佣兵团又被雇主——莫古里亚政府调到了另外一个地区做防御!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伊格尼斯和他的佣兵团第一次接触了这个第四师团!
与这一次的接触不同,在那时,伊格尼斯带领的那支佣兵团没有像现在这么恐怖的火力,他们装备的是莫古里亚军装备二线防御部队的陈旧武器。在一群只装备有M1936手动步枪和哈齐开斯机枪连迫击炮都没有的步兵面前,第四师团仅仅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遭到伊格尼斯佣兵团顽强抵抗之后,便匆忙的掉头撤退!在之后的战斗中,伊格尼斯佣兵团多次与第四师团发生战斗,但每一次都是第四师团一触即溃!
日军部队给人的一惯作风就是作战时,不要命的往上冲!然而,由这样一群亡命徒组成的军队当中,第四师团却偏偏是个以战斗力差而闻名的另类窝囊废师团!
第四师团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呢?伊格尼斯认为,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德兰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德兰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历次战争中日德兰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于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虽然日德兰那种全国上下狂热的风潮中,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还是不死。看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出于习惯的来“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则。这就是为什么第四师团这么窝囊的原因!但这却并不是说第四师团真正的战斗力就差到了这种地步!
1443年,日德兰国境内北部的西乡行政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叛乱军!日军统帅部调集第十二久留米师团、第十四宇都宫师团和第十六京都师团三个主力师团前往镇压,但不想却被叛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后来才知道,这些叛军是由莫古里亚资助和训练的!
后来,在万般无奈、又实在无兵可调的情况下,不得不命令第四师团前往阻击叛军的进攻,以掩护三个主力师团撤退!而这一次,第四师团一反常态,10天的路程只用了5天就感到,之后第四师团2.8万官兵和叛军10万之众激战7天7夜,下属的4个联队几乎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但却始终未后退半步,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这个师团的名字可以被列在这一次战争作战部队序列里的原因之一!
作为日军甲种师团之一的第四师团,除了下辖两个旅团之外,还辖有一个2894人、装备36门105mm和12门160mm*炮的炮兵联队,和一个452人的骑兵联队。最难得的是,这个第四师团竟然还编制有一个连号称“钢军”的第五广岛师团都没有的装备83辆中型坦克的战车联队!而且装备的坦克是日军最新式的5式中型坦克!而,同一时期,连仅有的几个装甲师团和装甲旅团装备还都是已经落后于时代的3式坦克!很难想象作为日德兰全国公认的第一窝囊师团,却会有如此精良的装备!更不会想到具有如此精良装备的部队,只遇到了枪骑兵团的低强度的抵抗就已经溃不成军。
第四师团在刚才的进攻中,动用了一个坦克中队和一个步兵大队,还有1个105炮大队。而枪骑兵团只用了3门85mm加榴炮和一些机枪就轻易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说实话,这种战斗让伊格尼斯有些担心,说不清是因为什么,反正伊格尼斯就是觉得有些不安!
第四师团在日德兰国内也是一支复杂的部队,它强大的战斗力在之前西乡平叛作战中已有表现:第四师团跟西乡叛军作战数十次,几乎每一次都是以自己劣势兵力抵挡西乡叛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但是,第四师团的官兵在那一场战争中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所有阵亡的官兵全部都是倒在向前冲锋的道路上!
第四师团在国内平叛和对外入侵作战的表现之所以相差如此巨大,是和它的“三不要”原则有关!第一条: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而侵略他国的领土,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场邪恶的战争,而为这样的战争去牺牲当然是无益的!在国内平叛情况就不一样了:西乡叛军在自己的占领区内胡作非为、打砸抢掠,百姓对其深恶痛绝!去和这样的一支武装作战是深得百姓欢迎的,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为正义的战争去牺牲当然是值得的!这就是同样的第四师团为什么在不同的战场上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表现的原因!
这些事情伊格尼斯是知道的,他当然也知道武帝王崇刃这一次的决心绝不仅仅是把日军赶回老家去,不然,现在两军的战线就已经深入日德兰国内了。伊格尼斯可以猜出,王崇刃这次是想趁着塞尔达现在国力甚为强盛,把日德兰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掉;也就是说,他要占领把日德兰变成塞尔达帝国的一个海外省!
而伊格尼斯当然也清楚,要在入侵日德兰的战斗中选择与第四师团为敌是极其愚蠢的!保家卫国的战斗,第四师团是从来不含糊的!而现在两国的交战区域说起来是已经深入了日方领土,但是严格轮起来,这一大片广阔的土地是日德兰从人家艾尔帕西亚的领土上强夺而来的!这一个面积将近50万平方公里的省本来是艾尔帕西亚联邦政府一个大的加盟共和国,几十年前,日德兰发动了第二次入侵艾尔帕西亚的战争,把这个省从艾尔帕西亚的版图上划到了自己这一边;强占他国的领土,还恬不知耻的说成是自己家的东西,这样不要脸的政府是第四师团的官兵以及大阪人最最看不起的!所以,出现不为它卖命就理,消极怠工的事情也就所当然!但可惜的是,全日德兰也就只有一个这样的师团,如果日德兰要都是这样的师团,那几次入侵艾尔帕西亚的战争也就不会打起来,那武帝王崇刃也就不会有“彻底解决日德兰问题”的想法了!但是,现在的塞尔达帝国究竟是否强大到可以实现他的这个愿望了呢?
——————————————————————————————————————————————————————
第二章 战争机器 第二节 雄心壮志
这里面具体的情况伊格尼斯是无从了解的。而作为伊格尼斯的准大姨子、上官无极的亲姐姐、皇家近卫军帝国华击团司令、燕君王、武帝王崇刃面前最红的武将之一的上官燕次帅很清楚这次皇帝陛下的想法!不然历代皇帝也不会常年把这样一支精锐的帝国近卫军派到如此遥远的地方做戍边军!
其实早在三世君主,文帝王之涣在位时,就已经有了彻底解决日德兰问题的想法,但是,那个时候帝国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持军队打一场于日德兰和兰迪斯的两线战争,所以这个想法也就被一直搁置,而文帝王之涣把大部分的兵力都用在了与兰迪斯接壤的漫长边界线上!因为在此之前,日德兰和兰迪斯两国已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定,无论两国之中的谁受到塞尔达的进攻,另一方都有义务出兵帮助!所以,就是因为两国之间的这一纸协定,把塞尔达帝国对两国的进攻推迟了几十年的时间!
之后的四世君主,戎帝王洛宾虽然相比于上一代皇帝,非常重视军队和整体国防体系的建设,但是那个时候,帝国的军事力量其实还是很弱小的,不足与其他国家对抗。因此,对于日军一再的挑衅,塞尔达只能忍气吞声,眼睁睁的看着几个艾尔帕西亚的南部一个省的地区被划到人家的地图上!这是戎帝王洛宾一生执政唯一的一处污点。
戎帝王洛宾对帝国的贡献还不止对于军队建设和装备研发的热心,在他执政期间,曾经有人向他建议:为了便于全国的军队和兵力迅速集结,以及集结之后能迅速的赶往前线,有必要修筑用于军事运输的专用公路和铁路!王洛宾一听,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任命这个人为帝国副首相,把他安排在当年文帝王之涣时期给自己留下来的以和平解决问题至上的老首相赵高手下,全面负责有关军事运输方面的建设工作!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戎帝王洛宾加封为“九君王”的魏忠贤(后来人称“九千岁”)!而直到现在,已经将近80岁高龄的魏忠贤依然担任着武帝王崇刃的私人顾问一职。
后来,人们把魏忠贤修的军事运输专用公路改进为军民两用的高速路,而他修的军事专用铁路,则由于资金投入太过庞大而收益甚为微小,没有第二个国家尝试!而后来的结果也证明,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修筑这样高等级的军事运输专用铁路的确是得不偿失的!
魏忠贤主持修建的这一套军事运输体系以帝国帝都奥古斯为中心,向帝国四面八方辐射。首先,这样的一套战备运输线由铁路和公路组成!其中铁路的标准是:铁轨间距2米,铺设4条铁轨,以同时供4列列车行驶,要求是两条来的,两条去的!公路要求:路面要防水、抗压,全封闭管理,与民用高速公路不同的是,军用运输战略公路要求尽量修直线。第一,减小驾驶难度,第二,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对于军队来说,时间就是胜利!第三,以方便飞机的起降!公路要求宽度至少要在100米以上,而且不设单行道和双行道,以方便公路被敌方炮火部分摧毁时保证运输畅通!而且,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公路的安全,公里的两侧还分别建设有一条15米宽的装甲车巡逻道!而且,每阁一段距离,还部署有一个防空高炮连和反坦克炮连!
运输线以帝都奥古斯为中心,首先达到帝国其他8个省的省会和几十个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基地!然后再以这些省会和要塞基地为二级中心,向下面的大中小城市和军事基地辐射,最后,形成一套通达全国每一个城市和军事基地的大规模军事专用运输线!这当然是一笔天文般的花数字,而就连当年如此发达的塞尔达帝国也要连续十数年倾尽国力,动用帝国所有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专攻于此事才有可能完成!至于其他国家,这样庞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花费连想一想都觉得恐怖!而当年,帝国在建成这一套系统后,也是元气大伤,连续十几年都都没有缓过来。
另外,魏忠贤的想法绝不仅仅是建设这样一套军事运输系统,他向武帝王崇刃提出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沿帝国与他过国的边界线和海岸线,修筑一条围帝国版图一圈的坚固永久性防御工事!这就是后来被成为“钢铁长城”的帝国壁垒!
防线的基本建筑材料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精致装甲钢板,工事内部,指挥所、宿舍、食堂、炮塔、弹药库、训练场、各种工厂、电影院、剧院、俱乐部、医院连专门的牙医诊所,应有尽有!里面储存的弹药、食物和补给品可以让士兵连续3-5年在工事里面做高强度的作战!
防线纵身10公里,里面修筑有公路和地下铁路甚至是地下飞机场,最深处深入地下达2500多米(是一座高山,被整个的掏空,修建军事设施)!防线中最顶级的武器是3联装的500mm巨型装甲炮塔!每一个防守区域内共修建3座,作为辅助力量,还建有3-6座3联装350mm炮塔,10-15座3联装160mm炮塔,30座以上的双联装105mm炮塔,还有双联装80mm防空炮塔10-20座,双联装50mm防空炮塔20座以上,23mm防空机炮30座以上,以及大量的机枪塔和反坦克炮塔!而所有露出地面的炮塔,在发电机和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轻易的完成上下自由升降和360度全方位旋转。
战时,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平时,则可以将炮塔降到与地面齐平,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潜藏着一门大炮。敌人进攻时,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观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并向工事内部的炮兵指挥部报告。指挥部则将敌情位置加以分析,随后通过通讯器将数据传达到炮塔指挥所,再由指挥所根据指挥部的指令调整火炮角度,向敌人实施准确打击。这一连串的动作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内部都建有窄轨小火车(铁轨间距为1.2米),可以将弹药补给及时运送到各个作战点。要塞内部储存的弹药、粮食以及发电燃油可以保证士兵坚守数年而无需走出工事一步(因为,帝国为此专门研究了一套专用的储存方式)。
为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建设者们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要知道在地下,那里的温度比地面上要低很多。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和开慰问演唱会。一旦遇上战事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
后来,统帅部的人们还是觉的这样的火力不够强大,还为每一个防守区域部都署了1-2个火箭炮营!这样的一个防守区域,除了重武器操纵人员外,还部署有1到3个步兵旅的兵力!而这一切,都集中的体现了首相魏忠贤的一个战略思想:防御!
而武帝王崇刃上台伊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魏忠贤从首相的位子上退下来,让自己的心腹来接替他!
原因是:王崇刃的基本策略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进攻!虽然魏忠贤的确是有才华的,但是他的才华却都是建立在防御战略上的,而是还是消极防御,这与武帝王崇刃的进攻战略格格不入,甚至是截然相反!因此,武帝王崇刃任命了自己新的首相,崇尚进攻战略的宋君王秦桧!而这个秦桧也确实没让武帝王崇刃失望,刚当首相不久,就赶上了日德兰人发动第三次入侵艾尔帕西亚的战争(也就是伊格尼斯参加的这次)!而在这场战争中,这位崇尚进攻的首相更是大胆的把战线推进到了日德兰的国内!其目的很明显:他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而皇帝的意思是占领日德兰,彻底解决掉这个困绕帝国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但是,这次武帝王崇刃和宋王秦桧作出这个决定的前提是建立在帝国军队无比强大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真的像他们所看到的那样吗?塞尔达帝国的军队真的强大到可以同时对付日德兰和兰迪斯两个军事强国?
答案当然是不能!帝国现在的这一支*军队是在105年前的二世君主,智帝王士祯在位期间才建立起来的,当时帝国也没有想要去进攻谁,所以军队建立之初,就是走的防御性军队的路线,而且是消极防御!所以,经管在当时,汽车和摩托车已经问世多年,但是帝国的决策者们却没有看到它在军事上的巨大用途,他们建立的军队依然是以骡马和大车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传统步兵军队,这种军队行军速度奇慢,在今天看来很容易贻误战机!更要命的是,因为执行的是消极防御战略,再加上那种中世纪作战风格还严重影响着帝国高层,所以全军的火炮装备极为不平衡!
作为第一个把炮兵列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国家,塞尔达的独立炮兵师当时最多可以装备几十门大口径前装滑膛炮!而作为普通的步兵师和骑兵师,可能全师也不准有10门火炮,而帝国的高层决策者门总是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思想去想当然的去解决如此复杂的军事问题,结果就造成了帝国军队今天这样的一个外强中干的局面!
——————————————————————————————————————————————————————
第二章 战争机器 第三节 梦想与现实
帝国的*部队组建于1360年,也就是智帝15年,这是这位二世君主,智帝王士祯在位期间给后人留下的两个最大念想之一!
1400年,帝国的火枪兵部队组建40年后,这时已经是三世君主,文帝10年的时候;这时的大陆上,汽车已经逐渐变成一种比较普及的交通工具,而在帝国国内,也有多家大公司开始涉及汽车制造业,而这为帝国军队的变革带来了希望!
文帝10年,王之涣在反复比较了汽车和马车优缺点之后,顶着朝臣们一片反对之声的巨大压力,而毅然决定用汽车和摩托车全面替代军队中用于运输和部队机动的大车和骡马!可惜的是,文帝王之涣并没有看到部队形成战斗力的那一天就一命归天了!
1414年,文帝王之涣去世,戎帝王洛宾即位,这为对于军事和兵器有很大热情的皇帝即位开始,就转变了文帝时期只把帝国20%的财力用于军事的做法,转而把全国国力的一半以上都用于这次的军事改革!这样一来,就使预计需要20年才能完全换装完毕的计划,提前10年在1420年完成!直到1435年,在戎帝王洛宾的大力支持下,帝国已经完全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化的军事工业体制,军队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尤其是王洛宾采取了手下大臣的建议,曾设了几个全新的军事机构,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这两个机构使军队能够更加独立和自主!
1445年,王洛宾集中了当时帝国几大兵工企业和一批军工人才,组建了帝国军工部,专门负责为帝国军队生产武器装备和补给物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的帝国军工部已经形成了由数个超大型军工企业组成的大集团!下属有汉阳兵工集团公司、金陵工业集团公司、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江南制造集团公司、南方电子工业集团公司、*公司、空中客车公司等数个集团。
汉阳兵工集团公司,专门生产各种轻武器,包括手枪、步枪、*、机枪、单兵迫击炮、火箭筒等。
金陵工业集团公司,专门生产各种火炮,包括中/大口径迫击炮、步兵牵引炮、舰炮、岸防炮、要塞炮等。
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专门生产各种坦克装甲车,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突击车、各种自行火炮、军用战术车辆等。
江南制造集团公司,专门生产各种舰船,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巡防舰、两栖舰、扫布雷舰、补给舰和其他各种支援舰船。
南方电子工业集团公司,专门生产各种军用小型电子产品,如电台、飞机、舰船和装甲车电子装置等。
*公司,专门研制生产各种武器所需要的弹药,包括,枪械弹药、火炮弹药、*、*等。
空中客车公司,专门研制生产各种飞机,包括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攻击机、预警机指挥与控制/联络飞机、运输机和各种民用客机。
这是戎帝王洛宾留给自己的儿子武帝王崇刃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依靠着这个由自己父皇一手组建起来的帝国军工部,和圣祖爷文帝王之涣留给他的巨大财力,武帝王崇刃开始大肆扩充军备,全国的部队数量由文帝时期的不足60万,一下子激增至450万有余!先后被编成17个兵团和40个集团军。另外,帝国近卫军的人数也从文帝时期的10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万人!
单单看这些数字,你也许觉得塞尔达帝国的军事力量很强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最开始的智帝王士祯到现在的武帝王崇刃,一直走的军事发展道路是摩托化建军!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目中,理想的军队类型是一支完全依靠汽车、摩托车和火车、轮船进行战略和战术机动的部队,装备有大量的支援火炮和压制火炮,以为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和打击敌方的火炮阵地!理想的作战模式是:先以大量的压制火炮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炮火覆盖,然后,步兵部队再发起冲锋,一举歼灭敌人!
这样,就使部队能够及时、准确的得到己方炮火支援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塞尔达,独立的炮兵部队往往能够装备几架专用的炮兵侦察机,作为自己眼睛和耳朵的延伸!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部队能够及时、准确的得到炮火支援。而,帝国一个叫做马克沁的工厂普通工程师却改变了这一现象!
1382年,马克沁到帝国军队的军营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帝国老式的中正式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3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384年制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这就是后来被人们叫做马克沁机枪的武器!
在随后的1385年,帝国军队就装备了这种水冷方式的马克沁重机枪,5年之后,马克沁机枪被广泛的装备大陆各国军队!而这时的马克沁已经成立了自己的马克沁工业集团公司,并且,专门以生产各种自动方式的战场火力支援武器为主!
十几年之后,马克沁却突然发现,自己的水冷机枪突然不再受帝国军队欢迎了,详细追问之下得到了与答案,原因在于:帝国军队有一次在严重缺水的沙漠地带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时,携带的机枪冷却用水用完了,但是四下里却又找不到水源,部队一下子失去了火力支援……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次帝国军队败的很惨!自此以后,帝国军队开始寻求一种不用水做冷却的新式机枪!
马克沁听说这个事情以后,马上又开始着手研制利用空气做冷却材料的气冷机枪,终于,1412年,世界上第一种气冷机枪——拳手式重机枪面世!这是第一种利用机枪射击时从枪口抽进来的空气做冷却的机枪,经管它的射速比水冷机枪的600发/分还要低,只达到了500发/分,但是帝国军队却以极大的热情装备了这种机枪,并且逐渐拿它代替了马克沁水冷机枪。后来,马克沁又在拳手机枪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枪管由原来的不可迅速更换式,改为可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更换式。由于枪管可以迅速更换,所以把射速提高到了800发/分,并且,还一口气在一个枪架上装上了两挺,这就是后来成为帝国军队标准制式机枪的的拳王重机枪!
但是,在巨大的成绩面前,马克沁并没有止步不前,1435年,已经85岁高龄的马克沁设计了他一生当中的最后一种机枪——一种多跟枪管呈圆圈排列,射击时依次发射枪弹的转轮机枪!创造这种结构设想的是一个叫做加特林的迦南人,所以,马克沁把这种机枪叫做加特林机枪!但是在马克沁死后,这种加特林机枪就石沉大海,遥无音信。
后来的1440年,他的儿子马鸿逵偶然看到了还完全停留在图纸上的机枪,并且对这种奇怪的机枪顿时产生了兴趣,在经过一年的改进之后,1442年,马克沁工业集团公司又推出了这种奇怪的转轮机枪!但是,它却并没有引起帝国军队太大的兴趣,因为它太重了,比原来的马克沁水冷机枪还重一倍多!在日益重视步兵机动能力的今天,装备这种机枪会严重影响部队的机动能力!结果,这种机枪没有获得一份定单!但是,马鸿逵却没有死心,他依然执着的对这种机枪做的改进。
同时,马鸿逵又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武器:一种每分钟发射几百发小口径*的机枪!而,这种武器的面世是和*公司同年研制出的30mm的小型*是有直接关系的!它发射出去的30mm*杀伤半径可达4-7米,加上每分几百发的发射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火力极强的弹幕!
这种火力强大的机枪首先在1463年被皇家近卫军的帝国华击团所装备,又在1465年装备了第74自由枪骑兵别动团。而这时,几经改进的加特林转轮机枪,因为重量、火力、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完全的平衡,因为也被帝国近卫军当作新锐武器而装备!
从以上不难看出,塞尔达人过于注重步兵部队支援火力的发展,从单发步枪到突击步枪,从水冷机枪到气冷机枪……而在同一时期,由卡尔巴狄亚和莫古里亚长期争霸战中发展而来的另外一种新武器——坦克!却没有引起帝国的重视……
——————————————————————————————————————————————————————
第二章 战争机器 第四节 实力
戎帝王洛宾在位期间,坦克已经问世,但是王洛宾却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新鲜的玩意儿会对部队作战有什么帮助。直到武帝王崇刃执政5年之后的1455年,再过5年就要对兰迪斯开战,这个时候,兰迪斯与临国汪达尔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王崇刃才发现,兰迪斯人的军队里,已经广泛的装备了这种曾经被自己视为垃圾的坦克!并且,在这场战争中坦克已经代替了骑兵和步兵成为了冲锋陷阵的主角!
而这时,王崇刃也终于发现了坦克机动性强、防护力高、火力强大等优点,这才紧急下诏,命令帝国军工部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一种坦克!当时的帝国军工部还从来没有制造过坦克一类的武器,之前只制造过一些轻型装甲车,比如铁甲威龙;根本不懂得如何制造,这气坏了武帝王崇刃!而就在武帝王崇刃大发雷霆时,塞尔达人的坚定盟友艾尔帕西亚人雪中送炭,他们从卡尔巴狄亚偷偷的运过来了数十辆当时最先进的坦克,这可高兴坏了武帝王崇刃和帝国军工部部长成君王尼古拉斯博士(听名字就知道他是南塞人,但不是迦南人,南塞人中以当雇佣兵为生的人才被叫做迦南人),并命令军工部下属的北方重工马上加以研究。由于帝国具有雄厚的科技技术积累,仅仅2年之后,北方重工就完全解读了这种最新型的坦克,大量的仿制和改进型坦克开始装备帝国军队!而这种坦克就是当时在卡尔巴狄亚最先进的黑豹战斗坦克!
塞尔达人在黑豹战斗坦克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黑豹战斗坦克的上部车体装甲板由倾斜式改为平行式。把主炮口径由75mm改为80mm,把那挺安装在前车体上的机枪安装到了同轴炮塔上,另外还加装了车顶机枪和*发射器!发动机由汽油机改为柴油机,还加大了功率,并且改进了传动装置和悬挂装置!使坦克的最高时速提高到了75公里!另外,还有一种型号,车体被加大、加长加宽,改进成了重型坦克……
塞尔达的坦克虽然起步很晚,但是凭借超强的理解、创造和盗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能力,因此,一跃成为大陆上坦克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连坦克的鼻祖——卡尔巴狄亚也不得不回过头来,向塞尔达人来进口坦克和其他的装甲战斗车辆!而这样,又为塞尔达带来了更多的外汇收入!
虽然坦克的重要作用已经被武帝王崇刃所认可,但是究竟要怎么样运用坦克,围绕这个问题,武帝一朝的文武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让坦克搞侦察、干搜救、承担部队的后方和侧翼警戒,也就是要坦克去干骑兵的活儿。也有人说坦克应该作步兵冲锋的掩护,也就是说坦克应该从属于步兵!但是,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很前卫的想法:把坦克集中编成独立的装甲部队,在战时集中运用!但是这个建议武帝王崇刃只是看了一眼,便再也没有提起过,后来,在帝国华击团司令上官燕的强烈建议下,才组建了5个装甲师,被分别编在了5个机械化军里,直到现在,这依然是帝国军队里仅有的5个装甲师,这样做虽然分散了战斗力,但是也总比一个装甲师也没有要好的多吧!
武帝王崇刃比较认可的建议是:坦克从属于步兵的这个建议!而这个建议是由前任首相魏忠贤提出的,而坦克集中运用的建议是现任首相秦桧!如果从军事上看,秦桧的建议无疑是坦克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很遗憾,王崇刃还是采取了魏忠贤的建议!无疑,魏忠贤坦克从属于步兵的建议的背潮流的,但是,王崇刃却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来,王崇刃也是个比较保守的人!
正是因为采纳了坦克从属于步兵的建议,所以,在帝国军队里,每一个2.3万多人的机动步兵师才能装备两个坦克营、70辆坦克!另外,在卡尔巴狄亚和莫古里亚大量装备的自行火炮和数量众多的装甲车在帝国军队里几乎是看不到的,帝国军队几乎没有装备自行火炮和装甲车的记录;在机动步兵师里,步兵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像传统方式一样,下了卡车之后,就徒步冲向敌人的阵地!虽然会得到少量坦克的支援,但是却远远不能达到需要!塞尔达拥有的坦克数量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少,坦克的质量也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但是,由于都分散部署在各个步兵师里,所以,造成了帝国军队外强中干的局面!
与塞尔达军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亲密盟友——艾尔帕西亚人!原来的艾尔帕西亚政府,是没有统一的军队存在的,组成联邦政府的50个加盟共和国各自拥有自己的军队,有的一些小的共和国甚至都没有军队!只有警察来维持治安!
但是,这种情况在第三次战争开始前发生了改变,由于在上一次的战争中,艾尔帕西亚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被日军侵占,艾尔帕西亚政府看到塞尔达军队已经没有足够的军力来保护自己,所以就开始了组建自己统一联邦军的计划!
历代精通经商的艾尔帕西亚政府非常有钱,他们从塞尔达的帝国军工部直接*武器,包括坦克、步兵战车、骑兵战车、自行火炮、飞机、战舰等等,塞尔达出产的武器可以说都是大陆最先进的,只是武帝王崇刃还没有认识到这些先进武器的作用,因此才没有装备而已,但这并不是说塞尔达不会造!几乎一夜之间,靠从塞尔达买来的武器,艾尔帕西亚联邦国防军就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他们的武器装备是大陆最先进的!
1464年,艾尔帕西亚政府开始组建自己的联邦国防军,而这个所谓的联邦国防军其实就是把原来各自加盟共和国的军队集中起来,这样一共组建了4支联军,分别是北部4个共和国军组成的曼彻斯特联军:辖5个混成旅。军团人数:6万8000人。司令官:索尔斯克亚中将。
东部5个共和国军组成的纽卡斯尔联军:辖6个混成旅。军团人数:8万1000人。司令官:卡西利亚斯中将。
西部4个共和国军组成的西汉姆联军:辖4个混成旅。军团人数:5万5000人。司令官:阿德里亚诺中将。
南部3个共和国军组成的利兹联军:辖3个混成旅。军团人数:4万2000人。司令官:哈里.科维尔中将。而剩下的33个加盟共和国因为国力弱小,有的根本就不设有军队,有的只派了一些情报人员和官员参加!
因为组建仓促,直到战争开始之后,艾尔帕西亚联邦国防军还是没有参加实战的能力,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今年的年底,组建最早的那支曼彻斯特联军才能有参加实战的能力!
艾尔帕西亚联邦国防军之所以采用“旅”为基本的战略单位,而不像塞尔达军队那样采用大编制的整编师,原因之一是因为,联邦国防军都是从各个加盟共和国抽调的,说不定战争结束还要归还给各个加盟共和国。再者:艾尔帕西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拼凑成的这支联邦国防军的总人数也只有不足30万人,这样小规模的军队有什么必要采取如此大编制的整编师呢?
联邦国防军的“旅”其实也是一种大编制的整编旅,由机械化步兵、装甲、炮兵、工兵、侦察、通讯等多个兵种组成,其实是一种混成旅的编制。
混成旅下辖:4个机械化步兵团、1个装甲团、1个反坦克团、1个重炮团,旅部辖1个旅部连和侦察营、电子战营、通信连和支援大队,以及特种突击中队(160人编制)等,共1.3万人。
混成旅装备:坦克105辆、160mm重型加榴炮27门、90mm反坦克炮81门、85mm加榴炮36门、100mm迫击炮36门、60mm迫击炮216门、12.7mm大口径高平两用机枪72挺、重机枪108挺。
联军司令部辖:1个220mm火箭炮团(800人:辖3个营,27门220mm火箭炮),1个高炮团、1个210mm远程炮兵团,司令部共3千。
军队军衔:军士长:副排级
少尉:正排级、副连级
中尉:正连级
上尉:副营级
少校:正营级 、副团级
中校:正团级、副旅级
上校: 正旅级、副军团级
少将:正军团级、军种总长、军队副总长
中将:武装力量总参谋长
艾尔帕西亚联邦国防军与塞尔达帝国野战军最大的不同在于,联邦国防军的步兵是纯机械化步兵,为步兵专门研制的步兵装甲战斗车已经装备至最基层的作战单位——步兵班!一个步兵班都装备有由塞尔达帝国军工部下属北方重工业集团生产的86式步兵战车。这种步兵战车是北方重工的第一种专用的步兵战车,而且具有浮渡能力。
战斗全重:18.3吨、单位功率:22马力/吨、最 大 时 速:65公里(公路)、7公里(水上)、平 均 时 速:40-45公里(公路)、31-35公里(越野)最 大 行 程:460-510公里(公路)、100公里(水上)乘/载员:3+8人。
虽然86式步兵战车的载员舱只能容纳8人,但是,这还是一种很优秀的步兵战车,它火力强大,炮塔上安装有一门50mm加榴炮和一具狂风自动*发射器,还安装有一挺12.7mm大口径机枪。但是为了克服它只能容纳8人的载员舱,超有钱的艾尔帕西亚人为每个步兵班装备了2辆86式!此外,86式还有一种骑兵战车的改进型,装备步兵排中的机枪班和装甲侦察部队!
经管86式步兵战车非常优秀,但是,它只能容纳8人的载员舱,却限制了它装备更多的部队,最终,这种优秀的步兵战车只装备了利兹联军!而其他3个联军装备的都是帝国军工部北方重工生产的另外一种装甲车——WZ503装甲人员输送车!
该车是北方重工在优秀的86式步兵战车底盘基础上研制而成,主要零部件均可与基型车通用,通用率达86%。由于总体设计合理,该车继承了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机动性好、越野能力强、操纵轻便、乘坐舒适等特点;承载能力和水上浮渡储备系数有很大提高,更适合改装和变型其他用途的车辆。
战斗全重为16.8t,乘员2人,载员13人,车长6.74m,车宽2.97m,车高至最高点为2.415m、至顶甲板为1.710m,浮力储备系数为37%。车上装有1挺双联装12.7mm机枪或者是1 具狂风自动*发射器和火龙机枪,两侧各有3个射孔,可使载员乘车战斗,步兵下车战斗时,乘员可用车上武器支援其行动。后门也有1个射孔。有集体三防装置,可保证车辆在原子、化学、生物战条件下运送步兵和物资。
其中利兹联军由艾尔帕西亚南部的安拉格、巴纳基斯坦和巴洛克三个共和国各出一个混成旅组成,是4支联军中规模最小的一支,也正是因为它规模小,因此训练、装备和管理起来都比较的简单,它成立的最晚,是在开战之后才组建的,但是,由于训练和管理严格,乐观估计,再训练两个月左右,利兹联军就将成为第一支参加实战的艾尔帕西亚联邦国防军!另外,利兹联军还是联邦国防军中唯一一支装备有86式步兵战车的部队,这种安装有50mm加榴炮,和较厚装甲的装甲车可与其他国家的中型坦克相抗衡因为于此,利兹联军被视为联邦国防军中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