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1 / 1)
车窗外刮进一股潮湿的风。风掠过窗外群山,在山间引起阵阵轻微的、不易察觉的共鸣。这共鸣越过千山万岭,千沟万壑,在群山上空久久地、久久地回响着,回响着……
望着眼前这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山,我不禁心潮激荡浮想联翩:这亘古以来就存在着的群山啊,她从何处怦然崛起,又从何处悄然消失?她就像是平地响起的一声惊雷,由低到高连绵震颤,又由高到低抖擞回旋;她又像是大海涌起的一道波涛,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波澜起伏汹涌澎湃……我感受到了山的气息、山的魂魄,犹如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母亲的魂魄。假如我未到踞县来,假如我未这么贴近地靠拢太行山,那么,我便不会由衷地感受和热爱她。
我是大山的女儿。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这样告诉我。父亲还告诉我: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曾翻山越岭,来到B省安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有名的大迁徙,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
说起来,这是个官府的阴谋:由于“燕王扫北”,造成B省平原地带了无人烟。为了“振兴B省”,明王朝决定实行“东部大开发”——由物阜民丰的地方移民到B省。官府惟恐人们不去,便张贴虚假告示:不愿迁移的人,三天之内到大槐树下集合。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会聚了黑压压的人群。这时官府突然变卦说,告示上写的是愿意迁移的人,三天之内到大槐树下集合。人们明白上了当,但为时已晚。
大槐树下,哭声震天。
为了防止人们逃跑,官兵用刀把人们的小脚趾甲砍成两半,作为记号;秋风萧瑟,累千数万的人,在官兵的威逼下,排列成队,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开始向一个未知的地域出发……大迁徙是悲壮的,同时又是残酷的。惟其悲壮和残酷,才造就了B省儿女倔犟而刚毅的性格。
B省儿女多是移民的后代。故而我们的性格,就是移民的性格,就是开拓的性格,就是不畏艰险、翻越关山的性格,就是慷慨悲歌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大山融成了一体,说到底,这是大山孕育的性格,这是天地精华之气融会贯通的性格。有着这种性格的人民,是容不得良莠不分、是非不辨的,是容不得邪气长时间上升、正气长时间蛰伏的……
群山乍看起来是沉默的、无言的;实际她无时无刻不在娓娓诉说;在她的心中,更是蕴藏了火一样的激情,雷霆一样的力量……
一声鸣笛,打断了我的遐想。我发现我所乘坐的公交车,越来越近地沿着山麓行驶。我又重见了来时路上所见的情形:长长的公路上卡车不断地来往,车厢里满载的不是黑色就是白色:黑色的是乌煤,白色的是石灰。从远处看,黑白两色煞是分明。
这黑是黑、白是白的两种颜色,原本是最易分辨和确认的,然而在生活中,这两种颜色却常常容易混淆和颠倒。一旦需要确定它,却需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虽说这件事有点奇怪,但它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当我们需要分辨是非、确定黑白时,我们能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吗?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我想起D县的沈兰,一个外表看上去那么柔弱,内在却那么坚强的女人。当她谈完自己对向程功的评价之后,曾说过一句当时令我心灵震颤的话:“就是泰山压顶,也要黑是黑,白是白!向书记是个好书记,这一点,我们到哪儿都敢这么说。”
我认为这句话,不仅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而且还是对“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的最通俗、最贴切的诠释。
官方和民间,历来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你可以自由评论;你可以仗义执言;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言不由衷;你可以出尔反尔;你可以造谣诬蔑;你可以……即使种种难以预料的事情,会在下一个瞬间发生,但我仍然相信:
在我们每个人的胸腔里,都跳动着一颗由热血灌注的、活泼泼的心;在这颗热血沸腾的、活泼泼的心灵里,黑永远是黑,白永远是白!
公交车在急速行驶。车窗左侧是巍峨起伏的群山,车窗右侧即是广袤无垠的华北大平原。巍峨的群山就像是父亲,广袤的平原就像是母亲。现在,我正行进在父亲的屏障和母亲的承载之间。
车窗外频频刮进潮湿的风。风掀动着我的额发。
风在群山间发出了阵阵呼唤。这呼唤此起彼伏,如浪翻滚,连绵不绝,直向东部大平原……山顶上黑压压的乌云,这时加快了酝酿和涌动。
山雨就要来了。
(全文完)
----------------------------------------------------------
书快书快,看书最快!书快电子书论坛:http://www.shukua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