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念,七夕(1 / 1)
第十六章 念,七夕(1)
梨云……
洌昊叹了一口气,把手中的小锦盒收了起来。他要尽快找到梨浠,然后把这个香囊给她,天知道看见了梨云的幻象的梨浠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只可惜金陵那么大,他要到哪里去找梨浠?
几乎是一种直觉,洌昊走进了内室。他很少会进来梨浠房间的内室,虽然他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且他与梨浠也称得上未婚夫妻,但是姑娘家的闺房的确不是一个大男人该去的地方。
现在仅凭一种直觉,洌昊踏进了内室,目光落在梨浠的梳妆台上。台上有一个略大的梳妆柜,虽然没有进过别的姑娘家的闺房,但是洌昊知道梨浠的梳妆柜未免大得有点离谱,以前……不过是瞟过一眼而已,并没有觉得它有古怪之处,只可惜现在看来……这个梳妆柜似乎真的太大了。
目光停留在梳妆柜最下的那一层——唯独那一层的把手上有一个小巧的铜锁——洌昊拔出腰间的佩剑,轻轻一剑砍下,那个铜锁就被砍断了。心里浮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因为他把那一层的小抽屉拉出,发现里面只有一本古怪的书!
朱红色的封面,就像是木头一样硬邦邦的,上面却有一层厚厚的纸。是的,手摸上去的感觉的确如此,而且那一本书散发着一阵白梨花香,那是属于梨浠的香气。
这是梨浠的书……
洌昊拿出了那一本书,随手就翻开了,这本书不仅比普通的书封面奇怪,就连厚度也可以媲美砖块了,难怪梨浠会用一个这么大的梳妆台来装这本书。
书很显然不是印刷出来的,但是那样纤细的字体也不见得是用毛笔写上去的,那些字很漂亮,显然这本书都是由一个人写的。虽然有些字体很特别,但是基本的内容洌昊还是看得懂的,只不过上面的内容使得他非常吃惊,因为这些古怪字体写着的显然是国家大事,并且是……还没有发生的国家大事!
梨浠……会预言。
洌昊记起赵恒曾经说过梨浠会预言,难道这本书就是梨浠写的?
洌昊连忙把书翻到了第一页,页面上第一行,从左至右清楚地写着“宋朝事件记录——全朝统计,用于宋朝历史考试复习”!
这是什么?“宋朝历史”?
虽然称不上很明白书中到底写着什么,但是洌昊却很清楚这本书的价值,这可是预言书!
书上第一页写着:“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
这不就是建隆元年的事情?
洌昊沉着气,一行行看下去,直到看到“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名将杨业在此役中阵亡。”
那是在四年前,洌昊曾经多次向皇上请战,却被皇上拒绝了,皇上派了杨业出战,结果一去不返!
接下来的事情一件比一件令洌昊惊讶万分,直到他看到了那一行:“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名赵恒,于公元九九七年登基,时年二十九岁,封号真宗,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脑海里浮现出数天前与赵恒的谈话来,那个时候赵恒说过“梨浠曾经和我说,我会成为皇帝”,那个时候他认为这不过是赵恒想要夺回梨浠的一个借口,可是现在看来……梨浠的预言并不假。
连忙盖上了手中的书,怎料动作似乎太大力了,突然一块轻巧的纸从书中掉了出来。那张纸并不厚,上面依然是那纤细而秀丽的字,只不过上面所写的东西更让洌昊愣在当场,那是一首诗,诗的题目是——《七夕?忆李煜》!
那首诗如此写道——
已不见,红日三丈透。
暗香残,金炉添香兽。
佳人舞止,何来金钗溜?
寂寞琼殿,地衣随谁而皱?
浊酒浇愁,何曾复拈花蕊?
别院箫鼓不堪闻,冷清自垂泪。
纤玉慢移奏新声,君可闻?
琼窗梦回留残日,空余恨。
五更清寒透罗衾,
梦中把酒伊人吟。
醒时怕倚栏。
相忆南国芳春、清秋 ,
却余霜愁梦魂中。
金陵城才情,
葬邙山下孤魂。
山河家国已自成空,
恨当年不识干戈。
哀感往事,对景不排,
沈腰潘鬓,风华已衰。
惊觉往事成空,
才感人生恨愁。
宿命终丧一杯浊酒,
春花秋月此时不重。
七夕日,
银汉迢迢,隔而不断天上相聚。
情意绵绵,阻却未止人间分离。
伊人空瘦泪空流。
君可见?
柳眉堪比新月愁!
一个心爱李煜的女人,最后写给那位可怜的亡国皇帝的诗。诗的最后如此写道:“献给我的皇上,李窦娘笔。”
窦娘?!
把那一页纸放回了书中,洌昊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带着自嘲与无奈。他终于明白自己为何会对梨浠与梨云那么执著了,这就是孽缘啊。
十一年前死在他手中的那个美丽的女人,违命侯的一个小妾,她就是李窦娘,这本书无疑就是李窦娘的遗物,而梨浠和梨云无疑就是违命侯的孩子!
难怪会有如此美貌,难怪以“梨”为姓氏。
当初为何固执地要用“李”作为这座宅子的名字,那不是因为“李”和“梨”的读音相似,而是因为“李”本来就是他们的姓氏!过去大概因为怕被发现身份,李窦娘才会把那个姓氏改掉的吧。
十一年前,梨云不过是个三岁的小孩,就算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奇怪,可是那个时候的梨浠已经五岁了,五岁已经记事了!
如果她知道他不仅杀死了她的弟弟,还杀死了她的母亲,把她逼成了流浪的舞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大概是恨不得一刀了杀了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