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第四十一章 变则通(1 / 1)
可,那又怎么样?
覆盖在田野上的薄霜渐渐退去,路两旁的油菜灰头土脸,倒是远处的冬小麦透着生气。杨廷榕看着前方,昨天这么奔波一场,加上没睡好,小腿肌肉像结成了块,硬梆梆的不听使唤。
“累了?”蒋国欢问,“我来骑吧。”
“没事。”杨廷榕咬咬牙,蒋国欢的车技很一般,经常栽田沟里。
蒋国欢眯起眼看了看日头,“我包里有葱油饼,我妈早上去元福桥买的,你吃不?”
杨廷榕摇头,“别说话,小心吃了风肚子疼。”蒋国欢自从那次后又掉了一次孩子,小月子没做好,一直枯黄干瘦,手背上全是青筋。她父母心疼女儿,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尽量多给她点钱和吃的。
蒋国欢把脸贴在杨廷榕背上,“我爸托了人,打算把二妹送出去念书。他们怕我觉得他们偏心,昨晚我妈拉着我一个劲地说,怪我太任性,非要嫁给王拥军,现在招工招生都轮不上。”她压低声音,“把我外婆当年陪嫁我妈的一套首饰送了出去。你看,不管什么世道还是‘家兄’声音最响。”
杨廷榕看了看周围,路上空荡荡的。她轻声地说,“你家还有点家底,我家早光了。”毕竟蒋伯伯生意人头脑活络,杨鸿生不擅经营,把款子全放了债,总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谁想破四旧时被人冲进家把整箱借条翻出来,一把火烧了精光。幸亏有点金银存放在远亲那,秦伊恬提了出来带去上海,做了她和梅宝的安家费。杨鸿生被□□的那些年,没经济来源,为糊口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光了,把杨廷榕给饿怕了,只要有饭吃,下乡就下乡。
“谁也想不到的。”蒋国欢把话题拉回正事,“我觉得你可以试试,公社肯定有名额。书记挺看重你,社里干部对你印象都不错,你本身文化底子又好,说不定能成。”
杨廷榕没吭声,蒋国欢知道她在考虑,一时也不催她。
过了会杨廷榕说,“不行。”
蒋国欢戳了戳她,“不试怎么知道不行?你悄悄地先问过书记,不行也不会有影响。”
杨廷榕又想了会,还是觉得没可能,“书记肯定不答应。”首先她走了,田增元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替;其次,在他人眼里看来,她一个黑五类子女做了会计,运气好到不行,再不知足,出去念大学,不知多少人会跳出来反对。名额只有一个两个,扯掉别人说不定就有自己的机会,她出身差,何必站出来做众矢之的。
杨廷榕的初中毕业已经得来不易,每天上学都不知道当天能不能正常听完课,会不会被赶出教室,全靠有两位老师扛住压力,让她拿到了一纸毕业证书。
尽管插队后有田书记发话在先,“既然插到了我们队里,就是我们队里的一份子。”他们那群成分不好没受多少歧视,但也正因为如此,杨廷榕更觉得自己不能再提出要求,让书记为难。
蒋国欢叹了气,“我白高兴一场。”
杨廷榕开玩笑,“我们仨不说好要互相照应,你不怕我出去念了书,把你俩忘得干干净净?”她们仨结拜时说过一辈子做好姐妹。
蒋国欢嗔道,“我是扎根了,贵芳拖着个孩子能去哪,我们当然希望你好。”
孙抗美在邻乡做老师,周末才回家,钱贵芳仗着年纪轻身体好,田里家里一个人忙。儿子生下来有八斤重,贵芳妈抱在手里喜欢得不得了,高高兴兴帮外孙做了满月,孙抗美的妈来看过一次。出工分时,贵芳和娘家人的活排在一起,孩子放在田埂上,哭了全家轮流抱。
这是知青们的第一个下一代,“大孩子们”替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宝宝”。不要说蒋国欢和杨廷榕,葛斯熙和王拥军,连季东海也能熟练地抱着宝宝拍呃、行觉。宝宝不怕生,见人爱笑,大家都说“远来的人好做亲”,爹是城里的,娘是乡下的,相隔得远,生出来的孩子聪明。但反过来的搭配不一定好,像蒋国欢,城里的大小姐不好生养,所以孩子坐不牢。
过了十几天,杨廷榕在办公室做表格的时候,田增原开会回来了。
“小杨,手上的事停一停,我有事和你商量。”话虽这么说,田增原自己却拿起草稿纸来看数字。看得他直想叹气,农民苦,一年到头地做,缴完公粮剩下的填不饱肚子。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都吃得饱?他出了会神,突然想起正事,“社里给我们一个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你看谁去比较好?”
杨廷榕脱口而出,“葛斯熙。”
看到田增原脸上绽开的笑容,杨廷榕耳朵微微有些发热。不过她认真想过谁最合适,想来想去还是葛斯熙。他是老高中生,文化程度比其他知青高;他父亲是干部;他干活是把好手,既勤快又不像别的知青那样爱计较。
这些理由不用说,田增原全知道,因此杨廷榕反将一军,“您觉得谁更合适?”
田增原当时跳出的第一人选是杨廷榕,两年多来两人磨磨蹭蹭的原地踏步,让他作为旁观者都有些不耐烦了。两个孩子全是好人,可替别人想得太多,再耽搁下去说不定就黄了。如果杨廷榕能出去念两年书,等国家安排了工作,阻挡在他俩之间的东西应该就没了。他拿得稳,杨廷榕即使变了环境,也不会扔下葛斯熙,她不是那种人。
可惜,不行,杨廷榕的成分实在太差,在他这里还能护着点,到外头就不行,要经的关卡太多,最终决定权在学校,因成分被退档的人太多了。
既然没办法成全这孩子,做不到的事不必说,田增原不和她说当时的想法。他笑眯眯地问,“不怕葛斯熙出去变了?”杨廷榕脸涨得通红,好半天才挣出一句,“我年纪还小。”
田增原想到的第二人选确实是葛斯熙,但他也真的怕两人之间距离拉大,最终结果伤害到杨廷榕。
杨廷榕努力控制住羞意,认真地说,“葛斯熙是我觉得最合适的人选,无论从学识还是人品上来说。”说着她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小了下去,“不能因为害怕没发生的未来,就什么都不敢放手,硬抓住的未必留得住……”
可他们全没想到,田增元找葛斯熙谈时,葛斯熙拒绝了。
他说过要陪在她身边。
田增元劝了几次,葛斯熙来去都是,“增元叔,您知道我妈那人,如果我去读了书,她更要闹榕榕。我只有笨办法,守在这。”
既然这样,田增元决定开大会,让群众讨论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