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1)
段祺瑞不任国务总理,专任参战督办,正是为了利用日本帝国主义作为支柱,以巩固和扩大皖系的武装力量,控制中央政权。
徐世昌知道自己不过是个文人总统,无法与气势汹汹的皖系军人抗衡,因此,他以“文治”自我标榜,以示其与以往军阀军人当政之区别。他尽量任用自己的旧幕僚,如梁士诒、叶恭绰、龙建章、吴世湘、曹秉章、许宝衡、钱能训、周树模、朱启钤等,以形成左右政局确保高位的政治势力。此外,他更意识到,真正有势力足以与段氏皖系抗衡的,当时唯有直系曹锟及奉系张作霖,且这两派都与自己夙有渊源,因此,他极力交欢于直、奉双方。对皖系本身,他也搞些分化活动。当时的陆军总长靳云鹏,与直系曹锟、奉系张作霖皆有儿女姻亲,徐世昌便多方笼络,以为己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欲与日本争霸东方,先后向徐世昌提出和平统一南北的劝告。当时,国内也群情厌战,徐世昌即因势利导,发布和平令,实施“南北议和”。这样做,一则顺应民意,提高自己的威望,二则也是对皖系军阀“武力统一”的对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徐世昌交欢直、奉,抑制皖系的做法,当然遭到段祺瑞的不满,尤其对“南北议和”,更是极力破坏。他一方面利用皖系的附庸陕西督军陈树藩挑起战事,破坏和会;另一方面在北方代表中安插安福系分子,设置障碍,使多次和谈陷于僵局和破裂。
1919年1月,各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战后“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也以战胜国的资格出席了和会,并提出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归还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等,遭到帝国主义的蛮横拒绝,竟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一切权利全都让予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全国人民大为震惊,而北京政府竟准备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于是,全国舆论鼎沸,群情激愤,爆发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对亲日的段祺瑞皖系,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弄得声名狼藉。段祺瑞负隅顽抗,直、奉军阀也乘势反皖。段祺瑞用日本金钱和武器装备的嫡系部队“参战军”共三师四个混成旅,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失去“参战”的借口,于是,他先后改名为“国防军”、“边防军”,派徐树铮主管,自己亦改名为“边防督办”。徐树铮具有强烈的个人野心,飞扬跋扈,遭到其他派系及徐世昌的嫉恨。因此,当皖系军阀整编边防军时,徐世昌为调虎离山,于1919年6月24日任命他为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但徐树铮至库伦后,积极经营,不久控制了西北地区,反而使皖系多了一块大地盘。
在内阁问题上,五四运动期间,段祺瑞指责国务总理钱能训镇压学潮无能,企图使安福系首领王揖唐出组新阁;徐世昌不同意,推出财政总长龚心湛暂代。后来经过反复争斗,徐世昌和直、奉军阀联合,有意推荐靳云鹏出任国务总理。靳云鹏是皖系大将,“四大金刚”之一,段祺瑞不便反对;靳云鹏与徐树铮关系恶劣,推出靳云鹏,可以达到分裂皖系的目的;此外,靳云鹏又是大总统徐世昌的门生,奉系张作霖的儿女亲家,直系大将曹锟的换贴兄弟,对直、奉方面都有利。果然,段祺瑞不作公开反对,但提出要以安福系干将曾毓隽、李思浩、姚震、朱深分任秘书长和财政、司法、交通三总长,靳云鹏不接受。而靳云鹏提出的阁员名单,又遭到段祺瑞、徐树铮和安福议员们的反对。到11月28日靳云鹏正式组阁时,曾毓隽、李思浩、朱深还是被塞进了内阁。靳云鹏难安其位,与段祺瑞、徐树铮的裂痕迅速扩大。
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奉为直系首领,其手下大将吴佩孚更异常活跃,对皖系和安福系不断发起挑战。曹锟于保定、吴佩孚于湖南,一北一南,互相呼应。与此同时,直系还利用皖、奉的矛盾,积极争取张作霖,共同把矛头指向皖系段祺瑞。
1920年4月,曹锟在保定召开直、苏、赣、鄂、豫、吉、黑八省军阀代表会议,讨论反皖对策,结成八省反皖同盟。5月,吴佩孚从湖南撤军北上。与此同时,段祺瑞也调动兵力,作出迎击准备。6月22 日,曹锟召集反皖同盟在保定再举行会议,提出解散安福国会、罢免安福系三总长、撤销边防军等多项条件,继而再提出惩办“祸国殃民”、“卖国媚外”的徐树铮。段祺瑞也召集安福系重要人物讨论时局对策,坚决不肯退让。几经反复,徐世昌在直、奉双方的作用之下,于7月4日发布命令:调任徐树铮为远威将军,免去西北筹边使,令其留京供职。这一命令激怒了段祺瑞,7月8日,他由团河回到北京,在将军府召集全体阁员及军政人员开联席会议,决定起兵讨伐曹锟、吴佩孚,并在团河成立定国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徐树铮为总参谋长,段芝贵为第一路司令兼京师总司令,曲同丰为第二路司令,李进才为第三路司令,傅良佐为总参议。双方剑拨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在这最后时刻,徐世昌不得已又下了一道命令:惩办吴佩孚,将曹锟“褫职留任”,但已无法阻止局势的发展。7月14日晚,直皖战争终于爆发。
直皖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京汉路和京津路之间的河北涿州、高碑店和杨村一带。直系兵分两路,吴佩孚任直军前敌总司令兼西路总指挥,曹瑛任东路总指挥,另派第一混成旅旅长王承斌驻郑州,为后路总指挥。7月14日晚,皖军首先向直军的杨村进攻,直军放弃杨村败退北仓固守。初战皖军告捷。7月17日,战情发生变化。吴佩孚率军退出高碑店,奔袭皖军西路军指挥部所在地松林店,指挥曲同丰被俘,余部投降。同日,奉系军阀张作霖通电与直军并肩作战,令二十七师、二十八师开进关内,分驻马厂和军粮城一带配合直军作战,皖系东路军指挥徐树铮在廊房不战而逃回北京,所部向京绥路败走。至此,东西两路皖军均大败。在战争开始后,南方军阀支持直系。孙中山的广东护法军政府也发布讨段檄文。段祺瑞四面楚歌,被迫于7月19日通电罢免官职,撤销定国军名义。7月22日,直系察哈尔都统王廷桢率部进驻康庄,在居庸关附近打败皖军残部。7月23日,直、奉两军进驻京都,直皖战争结束。
直皖战争一结束,北京政府即下令:撤销对曹锟、吴佩孚等处分;免去段祺瑞本兼各职,撤销督办边防事务处及西北边防军名义;通辑祸首徐树铮、曾毓隽、段芝贵、王揖唐、丁士源、梁鸿志、王郅隆、张宣等人; 夺曲同丰、陈文运等人官职;解散安福俱乐部。皖系势力从此衰弱下去。
五
直皖战争以皖系的失败而告终。其原因,除了皖系已声名狼藉,直系迅速崛起等原因外,奉系的介入起到决定的作用。日本帝国主义看到皖系已无多大的利用价值,便抛弃皖系,大力扶持奉系,指使奉系联直倒皖,战后在中央政府中和直系平分秋色。直、奉两系共同把持的北京政府,实际上是英美日三国的共同侵略工具。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又迅速导致了直、奉两系的矛盾和斗争。在其后数年间,直、奉两系不断磨擦和争斗,终于爆发了两次直奉大战。由于事件繁多而复杂,留待后两章再详述,这里仅谈皖系残余势力的活动。
直皖战争后,段祺瑞避居天津,等待时机,以图再起。而徐树铮则逃往上海,因皖系干将卢永祥占有浙江、上海一带的地盘。卢永祥,山东济阳人,清末曾任北洋军统带、统领。民国成立后,历任陆军第二十四师师长、第十师师长、淞沪护军使等。1919年8月起任浙江都督兼第十师师长。直皖战争后,提倡“省自治”以及“联省自治”以求自保。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英美支持直系控制了北京政权。1923年直系首领曹锟当上了贿选总统,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反直系的各派也乘机反对曹锟、吴佩孚。皖系军阀卢永祥首先在浙江发出不承认曹锟为总统的通电,一时间,反直势力齐集杭州、上海,浙、沪一带俨然成了反直的中心。奉系张作霖也起而响应,并联系在广东的孙中山,与浙江卢永祥结成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军阀为拨除浙、沪这个钉子,吴佩孚支持江苏都督齐燮元联合闽粤边防督办孙传芳、福建都督周荫人、江西都督蔡成勋、安徽都督马联甲联合进击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又称“齐卢之战”。
1924年9月3日晨,江、浙两军正式开战,激战于上海外围的嘉定、宝山、松江、太仓、浏河和宜兴一带,初战浙军略占优势。后孙传芳率兵乘虚越过仙霞岭,9月16日攻下江山,击溃浙江守江山的张载阳第三路,逼进杭州。这时,浙江警务处处长夏超倒戈,暗通孙传芳,导致浙军放弃杭州,收缩兵力于上海。9月25日,孙传芳部进入杭州。10月初,齐军、孙军攻下上海外围的宝山、嘉定、松江等地。10月13日,卢永祥通电下野,偕同部将何丰林等乘船逃往日本。浙沪联军残部推皖系健将徐树铮为总司令,继续作战。10月15日,徐树铮被上海工部局软禁,浙沪联军遂告失败。
江浙战争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线和前哨战,江浙战争爆发后,北方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立即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