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1)
本书下载于4020电子书,如需更多好书,请访问www.4020.com.cn
前 言
“军阀”一词,翻开《辞海》等工具书,会得到如下的解释:“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由上述可知,能称之为“军阀”者,大体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拥有武装,自成派系,割据一方(或控制中央政权)。军阀,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之一,中国古代的“诸侯”、“国王”、“藩镇”等,便多属军阀之类。
至于中国近代军阀,其定义又稍有不同,原因很简单,他们必然带有“近代”的特色,查《新华词典》,作了如下解释:中国近代军阀,“拥有军队,霸占一方,为害人民,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这解释很清楚地表明:中国近代军阀,除了具备了过去的军阀的性质之外,还兼有“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这“近代”的特色。
1840年的鸦片战争,导致了几千年来的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侵略中国,都恨不得一下子把中国据为己有。但是,不久,他们便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是一块肥肉,但又是一块谁也难以独吞的肥肉。于是,他们转而争相扶植中国的军阀势力,作为他们侵略中国的工具,尤其是清王朝灭亡之后。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客观上也为袁世凯的上台及北洋军阀、西南地方军阀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条件。从1911年到1937年这二十多年中,中国经历了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新军阀等大大小小的中国近代军阀派系的混战和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连绵不息的巨大的灾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凭借他们所掌握的军阀武装,一举消灭人民的力量。但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号角声,1949年底,中国近代军阀最终在中国大陆被彻底灭亡。
学点有关中国民国时期的军阀的知识,对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中国国情有很大帮助。编著者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中学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深感当今的青年学生对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知之甚少,而当前,适合于青年学生阅读的这方面的书籍也不多见。因此,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这一部书,试图用通俗简明的文笔,以“娓娓而谈”的方式,比较全面地谈谈民国时期主要的军阀派系,以及它们各自形式、发展、分化、衰败以至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简介各派系的一些主要将领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战争,其目的是希望年轻的读者能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多灾多难的昨天,更加热爱我们来之不易的今天,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全书共分十五章,基本上是每一章介绍一个军阀派系,每一章根据内容需要又分为若干小节。有些内容,在前面章节已有详述,后面章节再出现时,则作简述。正文之后有一个附录:《资料查阅索引》,读者可以根据条目在书中的某章节或某页查找到有关的内容,包括人物、派别、团体、军队、事件、战争等。尽管不一定是详尽的叙述或解释,但相信读者也可以从中获得基本的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虽然只有三十多万字,但一书在手,读者便可粗略了解到1911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的政坛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战争,认识到众多曾经叱咤风云的民国军政界人物,因而,本书会有它的一定价值。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加上掌握的资料还不够详尽,编写的时间也不够充裕,书中难免还会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第一章 北洋军阀
一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过程,我们不妨从更早一些时候的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谈起。
1840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的门户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出广西,陷湖南、湖北,沿长江直取南京,把清朝满族地主手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杀得七零八落。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方的力量,号召各地的士绅自行组织地方武装——团练,以抵抗太平军。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地方家庭出身,时任礼部侍郎,因丧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帮助湖南巡抚督办团练。于是,曾国藩便在湖南湘乡一带大力督办团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军。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湘军的大小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湘军将领主要有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李续宾等。湘军于1854年起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成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及捻军等的主要力量。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进士。1853年太平军进占安徽时,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被太平军击败。后任曾国藩幕僚。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约七千人。次年,率淮军在上海、江苏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到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了洋枪队,后扩编为“常胜军”和“常捷军”。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统治者,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洋务派官僚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进行洋务运动。他们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以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武装湘军和淮军,并成立北洋海军。
但是,湘军和淮军等毕竟还是旧式的军队,只不过增添了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它们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在近代战争中展现无遗。1884年中法战争,淮军在广西战败,主将张树声、潘鼎新被革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都在作战中一败涂地。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要求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呼声日高。当时的西太后等最高统治者,也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封建统治,也需要依靠一些新式的军队。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和、荣禄、长麟会同办理。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
胡燏棻(?——1906),安徽泗州人。同治进士,曾任广西按察使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燏棻 受命留驻天当办理东征粮台。同年11月,受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次年9月移至小站。胡燏棻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法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十营,号称“定武军”。计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胡燏棻练兵,小有成绩,但他毕竟是个官僚,不大熟谙军事,因此,1895年底,胡燏棻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小站练兵则由袁世凯接替。
袁世凯其人,可说尽人皆知,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但是,他的出身经历如何?怎么会被派往小站练兵?还须稍作补叙。
袁世凯,1895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称袁项城。他字慰庭,故当上军阀头子以后,人称袁慰帅。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任过官职。尤其叔祖袁甲三,为道光进士,镇压捻军起家,后官至漕运总督、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等,与曾国藩、李鸿章过从甚密。其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都曾任清朝大官。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生有二子。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世凯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庆无子,袁世凯便在七岁时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先后在济南、扬州、南京等地为官,袁世凯亦跟随左右,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和资分,却乐于听取那些反动的政治经验之谈。后养父生父相继死去,又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学会不少官场本领。袁世凯两度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又羞又愤,把自己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