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 > 第69章

第69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邪魅王爷下堂妻 五年后拉她上床 一抹茶靡 嘘,别说我爱猛男 浮生六记 盛年锦绣 四游记 寻找承诺的女孩 虞美人(修改版) 错嫁良缘之一代军师(出书版)

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四十五万。”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章

[要义]

治理大国要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要用铲子翻弄勤了,勤翻小鱼都碎了。老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鉴于春秋末年社会大乱,民不聊生,他因而规劝统治者们要无为,不要过多骚扰百胜,反对战争,反对苛捐杂税,反对穷奢极欲。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讲话中曾引用这句名言。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天下的禁令越多,百姓就越加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入分裂混乱;人们越多技巧,奇怪的物品越多;法令越是明细,盗贼反而越多。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政治宽厚无为,人民就淳朴;政治严察使智,人民就狡诈。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人民之所以陷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租税太多了;人民难治,由于统治者恣意妄为;人民用生命去冒险,是由于统治者拼命保养他们的生命,逼得老百姓铤而走险。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拿杀头来吓唬他们呢?当时社会混乱,老百姓虽生犹死,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觉得死了反而是解脱了,因而不怕死。“杀头不过碗大个疤”,“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呢?朱元璋《道德经序》:“一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一册,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弃市,暮有百人而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统治者无为而治,人民自然而然顺化;统治者清静安定,人民自然端正;统治者不搅扰,人民自然富足;统治者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原文]

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人间世》

[要义]

原文在这一句的前边还有几句:“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太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太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意思是说,那些凭智巧角力的人,开始还明来明去,后来便用秘密的办法,太过分了,便用阴谋诡计;以礼饮酒的人,开始还规矩,醉后就迷乱,再严重便狂欢淫乐了。事事都是如此,开始时诚信相待,后来便卑鄙相欺了;事情起初往往很简单,快结尾时便巨大了。

万物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可能越来越好,也可能越来越孬。言其日孬,则始谅终鄙;言其日好,则始简终巨。勉励我们防止事物走到歧途邪路上,不要有始无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另一方面,当我们处于事业的初始时期,虽然万事开头难,但不要灰心丧气,要鼓足信心勇气,我们一定要看到光明的前途,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今天是校园的小树,明天是祖国的栋梁。长江刚发源时,不过是仅能浮起酒杯(滥觞),走下雪山才壮大起来,沿途以汇万川,浩浩荡荡,奔向东海。

[故事]

1921年七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仅十三名代表。会议室里悬挂着“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对联。确实如此,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布全国,最终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赶跑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并成为执政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强国。

[原文]

绝迹易,无行地难。 《人间世》

[要义]

不走路容易,走路不踏地却是很难的,这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我在这里主要取其引申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用以警告那些为非作歹者金盘洗手,不要继续以前的罪恶了,滑得越远,罪孽越深重,负别人越多,越被社会憎恶。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永久保密的事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有所呓语,自己心里想的晚上说睡语就说出来了,何况是聚谈密谋呢!隔墙自有耳,要不秦桧和老婆在自家东窗下密谋害岳飞的事儿又怎么会被世人知道呢?今天还有这个成语“东窗事发”,夫妻之言尚不能密,况他人之言乎?

人坐飞机可能一时不踏地,但不能永久不踏地,除非他死了,只要活着就免不了踏地。阴谋坏事可能一时秘着,但不可能永久保密。儒家提倡的“慎独”是有道理的,既然“绝迹易,无行地难”,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片刻之间离开的,能够离开的便不是大道。因此,君子戒慎那些自己看不见的东西,恐惧那些自己听不到的事情。没有比隐晦更易见,没有比细微更显露,所以君子谨慎自己的独处。

[原文]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徐无鬼》

[要义]

黄帝曾问一个牧童如何治理天下,牧童说了这一句话:“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除掉害群之马而已!”其实干什么事不是这样呢,务必清除不利因素。奸臣不去朝必乱,违纪不去军必乱,奸商不去贸易乱,逆子不去家必乱,恶友不去交往乱,盗淫不去民不安,恶徒不去塾必乱,妒妇不去妻妾乱,恶优不去梨园乱,害马不去厩必乱。

[故事]

铁的纪律是军队取胜的必要条件,兵不斩不齐。在城濮之战前后,晋文公为了严明军纪,斩了三员将领。先是颠颉、魏犨开小差,放火烧了卫国贤大夫僖负羁的家园,也烧死了曾接济过逃难中之晋文公的僖大夫,文公流着眼泪下令斩了颠颉,革了魏犨的职。将士们互相说:“颠颉、魏犨跟着文公流亡了十九年,一旦犯罪,或斩或革,何况他人呢?国法无私,都要小心!”自此三军肃然。与楚交兵时,坐守中军阵门的祁瞒不好好保护帅旗,擅自出战,致使帅旗被楚将一箭射倒。幸亏上下军早已取胜,没造成很大损失,文公仍令依军法斩之,军中更加整肃。元帅先轸让舟之侨在南河拘集船只,准备胜利后运回战利品。这舟之侨接得妻子在家生病的家书,便回家看视。以为两军交战,不会很快结束,不料城濮之战很迅速。晋军班师时既不见了舟之侨,更没见准备好的船只,只得临时悬赏购求。后来文公又依军法斩舟之侨。文公此番出军,第一次斩了颠颉,第二次斩了祁瞒,第三次斩了舟之侨。这三个都是有名的宿将,违令必诛,全不轻宥,所以三军畏服,诸将用命,正所谓:“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伍子胥和伯嚭原来都是楚国大臣的儿子。由于奸臣费无极构陷,伍子胥的父兄被杀害,伍单身逃到吴国,吹箫行乞于市。一个善于相面的地方官被离看他气宇不凡,荐之于吴王僚之叔伯哥哥公子光(即后来的阖闾),倍受重用。子胥荐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便做了吴王,本来王位就该是他的。后来伯嚭的父亲也被费无极构陷而灭门,伯嚭出奔,投吴见伍子肾。相对而泣,同病相怜,遂相荐引,吴王使为大夫,与伍员同议国事。因荐伍员有功而亦为大夫的被离说:“吾观嚭之为人,熊视虎步,其性贪佞,专功而擅杀,不可亲近。若重用之,必为子累。”伍员不以为然。伍员与阖闾交好,阖闾死后,其孙夫差接班,而夫差敬畏伍员而亲近伯嚭,正是这个贪婪的伯嚭断送了吴国。夫差大败勾践时,勾践派文种贿赂伯嚭才得以存国。夫差不听子胥忠言,唯伯嚭是从,而伯嚭又是越国内线。伍子胥后悔荐举了伯嚭,正是这个奸佞小人和西施一起挑拨离间,夫差才赐死了伍子肾。越国经过二十年的准备,一举而攻灭吴国。伯嚭降越,越王杀之,并灭其家,说:“吾以报子胥之忠也!”交朋择友必须慎重,道不同不相为谋,交恶友则良朋去,鸟兽不可以同群也。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四十一章

[要义]

上士听到了道,努力去实践它;中士听到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到了道,会大笑不止,不被他们耻笑,那还不足以为道。这是说悟性不同的人听到了道,会有不同的态度表现出来。孔子也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俗话说,一等人使眼教,二等人使话教,三等人使棍教。人们把握事物的能力有三种:一是感性认识能力,这是最基本的,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二是理性(知性)认识能力,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三是悟性直觉能力,也就是智慧、慧根,他是体悟本体之道的能力,没有逻辑性,没有中间步骤,是圆融的智慧,直接冥通本体,或直觉顿悟深刻的道理。

目 录
新书推荐: 怪谈降临:炮灰她靠狂烧冥币杀疯了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我的灵光往事 重生后,我把绿茶闺蜜按在地上摩擦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古韵逆途 荒野探险的那些事 宿命引 官场法医,从解剖尸体开始! 荆州,荆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