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1)
陆是白面书生,在军中没有威信,万不得已才起用他。刘备自猇亭布列军马,直到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冲天。马良谏道:“陆逊之才,不亚周郎,不可轻敌。”先主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遂亲领前军,攻打诸处关卡隘口,陆逊叫各营按兵不动,以待隙而攻。刘备以为吴怯,放松了警惕性。正是炎夏天气,士兵不堪其热,刘备遂令士兵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清凉受用。马良说:“近闻诸葛丞相在东川点看各处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将各处移居之地,画成图本,问于丞相?”刘备说:“朕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可见随着蜀国的日益壮大,刘备也逐渐失去了从前的谦虚谨慎,对诸葛亮不再言听计从了,有时还想独立成功,以与诸葛亮比高低。诸葛亮看了马良送上的军营图,大惊道:“汉朝气数休矣!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陆逊拒守不出,正为此也。汝当速去见天子,改屯诸营,不可如此。”还没等马良回见刘备,陆逊已调兵火攻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兵。辎重尽弃,刘备和诸将突围而出,投奔白帝城。刘备便得了病,第二年病死于白帝城,随着关张一起升天去了。
[原文]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六十九章
[要义]
在没有行列处摆阵势,在没有胳膊处奋臂,在没有敌人处出击敌人,在没有兵器处执兵器。这就是不战之战,是最高明的战争。不在战场上真刀实砍逞血气之勇,而在战场之外作文章,于无字处读书(read between the lines),打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受多种多样因素综合制约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风俗的,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在场的要以不在场的为基础,舞台上表演的全靠幕后的乐队配合及台上的声光电效应、台下听众的鼓掌。战场的对争也以战场以外的诸多因素为基础,在基础因素上作文章,釜底抽薪,也就是打不战之战,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最高明。
《孙子兵法·计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违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止,距闉又三月然。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事]
齐桓公请与鲁庄公会盟于柯,曾被齐兵三次打败的鲁国将军曹沫自告奋勇随君保驾。桓公将雄兵布列坛下,众将相各有分工,布置得十分整肃。曹沫衣内穿着铠甲,手提利剑,随庄公一步步登上盟坛,庄公吓得一步一战,曹沫全无惧色。两君相见,互致友好,后来隰朋将玉盂盛血,跪请两君歃血为盟。这时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相国管仲赶紧用身体遮挡着桓公,问曹沫想干什么,曹沫说:“我国连续被您国侵略几次,您国还打着尊周扶弱的大旗,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如果退还汶阳之田给我国,我们就心说诚服地歃血为盟。”曹沫义正辞严,迫使桓公答应退还汶阳之田。后世人尊曹沫为侠客之祖!不战而夺回被侵之地,以理折服桓公。
齐桓公之子齐孝公趁鲁国欠收大饿之时,出兵侵鲁。齐兵尚未入境,鲁大夫展喜已载犒师之物迎上去,谒见齐侯,献上礼物。孝公说:“鲁国人听说我率军前来,也害怕吗?”展喜说:“小人也许害怕,君子全无惧意。”孝公又说:“鲁国如今文无施伯之智,武无曹刿之勇,又值欠收,野无青草,道有饿殍,凭什么不害怕呢?”展喜从容回答说:“凭着先王的赐命,鲁国不害怕。周武王封太公于齐,封周公于鲁,并使周公、太公歃血宣誓:‘世世代代,同佐王室,永不相害。’桓公九合诸侯,先与庄公会盟于柯,您想修先君霸主之业,应该先与鲁会盟结好才是。您不但不结好鲁国同勤王室,反而趁鲁国哀鸿遍野之时大动干戈,这是霸主的风范吗?”孝公听后红了脸,说:“回去告诉鲁君,愿相好而不交兵。”几句话就退了齐兵,化干戈为玉帛,这和弦高犒师一样,不战而胜。
晋文公曾和秦穆公一起出兵包围了郑国,晋兵在郑城之西,秦兵在郑城之东,围得铁桶相似。郑文公请老大夫烛之武去说退秦兵。烛之武缒城而出,直赴秦营,见了秦穆公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放声大哭。穆公问他哭什么,烛之武说:“我哭秦国快要灭亡了。”穆公问道:“此话怎讲?”烛之武收泪而言道:“秦晋合兵攻郑,郑之亡在旦夕,郑亡晋必挥兵攻秦,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呢?郑在晋东,秦在晋西,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也得不到郑国土地,只是为晋国充当打手罢了。”一席话说得穆公恍然大悟,马上下令班师。晋君听说秦兵撤去,也只好罢战班师。烛之武老头子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吹灰之力而退两个强国之兵,真是高啊!
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古冶子、田开疆、公孙捷。俱有万夫不挡之勇,结义为兄弟,号为“齐邦三杰”。三人自恃勇力,不服朝臣,相国晏婴深以为忧,决心以计除之。有一次鲁昭公来访问,景公让园吏去摘刚熟的蟠桃献上,晏子引着园吏,只摘了六个放在盘里献给景公。景公让客人鲁昭公和其随臣叔孙若各吃了一个,自己和晏子陪着也各吃了一个。还剩下两个,晏子说:“盘中还有两个桃,主公可传令诸臣中,谁的功劳大,谁吃桃。”景公很赞成,即传谕廷臣,谁的功劳大谁吃桃。公孙捷说,他曾随景公出猎,打死了扑上来的一只老虎,保住了景公性命。晏子说该吃一个,他便毫不客气地吃了一个蟠桃。古冶子挺身而出,说自己曾随景公过黄河,有一个大鼋要吃景公,是他奋不顾身杀了那妖物,保护了景公性命。晏子说也该吃桃,他随即吃了另一个。田开疆说:“诛虎斩鼋,功不为大。我率兵伐徐,杀其名将,迫使徐君降服,并和郯子、莒子一起与主公会盟,奉主公为盟主。我功高千古,最该吃桃。”晏子说:“你最该吃桃,可惜你不早说,桃已没有了。”田羞于与古冶子、公孙捷同朝,气得拔剑自刎。古冶子、公孙捷功劳小却抢先吃了桃,看到田开疆自杀,也惭愧得无地自容,遂双双拔剑自刎。这就是机智过人的晏相国“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诸葛亮都非常佩服晏子,他隐居南阳躬耕陇亩时,好唱《梁父吟》,就是他做的咏史诗:“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中阴谋,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
两军对战,道义为先,得道多助必胜,失道寡助必败。道义也就是正义,正义战争理直气壮,士兵踊跃。非正义战争师出无名,无理则士气低落,甚至不断开小差,即使打仗也不出力。武王伐纣,前徒倒戈,人人都盼着纣王快死,望武王如大旱望云霓,怎能不胜?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把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轴心国彻底打败。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是正义而不是强暴,任你希特勒再狂,也没有好下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人民群众为敌的独夫民贼,注定是要失败的。解放战争中,蒋介石有美帝国撑腰,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不得民心,人民拥护共产党,最终被赶到台湾孤岛上去了。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做得好,团结民主人士,发动学生、商人、市民,开辟了第二条战线,“行无行”,彻底孤立了蒋介石,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大反攻。
经济永远是基础,对于战争而言也照样至关重要。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怎么行军打仗?历来领兵大将都派重兵干将把守粮草,一旦没了粮草,敌军不战而我自溃。因此两军对阵最防被对方偷断了粮道或劫了粮草。官渡之战曹操彻底击败了袁绍,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局面,也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胜就胜在火烧了袁军在乌巢屯聚的粮草。而诸葛亮北伐魏国屡屡失利,六出祁山毫无结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草不足,魏军坚守不战,就把蜀兵饿跑了。
战争一发,军事就是最大的政治,一切政治活动都是为了军事服务,其中外交结盟活动最为重要。纵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到处是军事外交活动,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壮大自己。在包围攻打一个城市、国家时,把他的一切外援瓦解掉,便可困毙敌军,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这便是所谓“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