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1)
[原文]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要义]
天下的人都称赞他也不更加得意,天下的人都责备他也不更加沮丧。《天地》中还有几句话可以相互发明:“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不合乎他的志向的就不赴,不合乎他的心愿的就不做。虽然举世赞赏他,符合他的意思,他也傲然自得而不顾;天下人都非难他,不符合他的意思,他漠然不接受。世间损益对他并无损益,这是道德完善的人。
一个有德之人、有志之士,必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从不受外在因素左右。“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向着心中的理想目标坚定奔去。老子说:“圣人被褐怀玉。”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内却揣着美玉(“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短,贫而乐道;孔子说:“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为了自己的最高理想,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以身殉道;《易传》:“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时穷节乃见,板荡识诚臣,越是蹇坎困屯之时,越是信仰坚定,不惜舍命以成志。昏君殷纣王在上,文王被拘囚于羑里,箕子佯狂,韬光养晦,难中守正;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敢于独行其道,不惜舍生取义,富贵贫贱威武不能移其志节;庄子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高官厚禄的诱惑而放纵自己,松懈志向,不因穷困简约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廉者不饮盗泉之水,志士不食嗟来之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肯饿死首阳山上,也不食周粟,以全其臣节。
仁人志士,必有其独特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独自的追求,他们有自己的中心理念、最高原则和终极目标,天天奔向完美圆善的理想人格,道家想得道,儒家想成仁,佛家想成佛,共产党员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有了信仰,有了精神支柱,有了心灵的指南针,故能泰山崩前而不惊,从容就义色不变,临危不惧,遇难不苟!决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北风来了向南刮,南风来了向北刮。不为身外的是非、毁誉、名利而改变内衷,特立独行,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正义!真理最先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最先觉悟和把握真理的人便能执着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佛罗伦萨那位伟大诗人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行我素,管他蛙鸣狗叫。孔子也说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就得有这点精神,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故事]
漫长的中世纪里,统治人们思想的一直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而到了十六世纪,哥白尼通过长期的天体观察,发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但是一场天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觉醒了西方人的理性精神,引起了教会的恐慌。布鲁诺为宣扬哥白尼的学说,1600年被反动教会活活浇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发明了望远镜并进而发现了新宇宙的伽利略敢于怀疑一切,即使对古希腊大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断也要打上一个问号。亚氏看到石子比鹅毛降落的速度快,从而提出物体下落速度跟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落得越快。世人也被日常现象所遮蔽,想当然地接受了这个论断。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无关,石子比鹅毛落得快是由于鹅毛受空气浮力的影响,如果在真空中一定同时下落。后来伽利略爬上比萨斜塔,一手拿着一镑重的铁球,一手拿着十磅重的铁球,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同时松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事实胜于雄辩!
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为了向在欧洲东方的印度探求黄金象牙香料,又避开地中海上的重重关卡,他毅然向西方的太平洋航去。他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美洲,误以为那里就是印度。虽然没有找到黄金、象牙和香料,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欧洲人纷纷涌向美洲,开发新大陆,对美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第二个吃螃蟹的是馋嘴,开山导河,厥功甚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利略发现新宇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其意义之巨大,贡献之卓著,后人无以复加。
中国革命史上,无数烈士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刘胡兰就是其中之一。他才十四岁,面对敌人的铡刀从容就义。毛泽东赞扬她:“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还有周文雍、陈铁军,为了革命工作没有时间谈婚论嫁,最后在刑场上举行了婚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早在五十年代,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被毛主席打倒并撤职,遭到铺天盖地的围攻批判,被侮蔑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真理掌握在他手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固定的常数,人口越多,社会越穷,为发展经济,必须计划生育,特别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多少年后,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了,而且世界很多国家也都计划生育时,人们才都佩服马教授的先见之明!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马先生真可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敢于逆水行舟,敢于抗拒潮流,敢于鄙弃时俗,巍巍昆仑,峻极于天,赫赫丽日,光辉长耀!
[原文]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天下》
[要义]
这是庄子的好朋友、名家人物惠施的命题之一。惠施本人没有留下著作,《庄子·天下》保存了他的“历物十事”和二十一个命题。这个命题的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去它的一半,千秋万代也截不完。读高中时,数学老师曾引用这个命题来讲“无穷小”的概念。但惠施没有看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因为一尺的木棍无限中分下去,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已经不再是木棍了。他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还是很可贵的。黑格尔说过,一条马尾巴,把上边的毛一根根拔去,拔到最后就不是马尾巴了,阐明了质量互变规律。
惠施富有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但也出现了前后矛盾。历物十事的第一个论断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便是有限而不可分的了。他对老子的“一”做了两极的推进:“大一”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相当于古之“太极”、今之“宇宙”;“小一”小到不能再分割,相当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往两个方向推是对的,但没有至大无外的大一和至小无内的小一,因为宇宙万物是无限可分的,是无穷大的,也是无穷小的。
《易传》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可以无限二分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经过三次二分则形成八卦(23=8),六次二分则为六十四卦(26=64),十二次二分则为四千零九十六卦(212=4096)……n次二分则为2n卦,或称作三爻卦,六爻卦,十二爻卦……n爻卦,万物万数万卦,“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易学是宇宙代数学,其通用公式是,1+2+22+23+……+2n---1=2n—1。每一个层次的数量都是以前所有层次的数量之和再加一,这个公式是显化的。潜化的则为1—1/2—1/22—1/23—……—1/2n---1=1/2n---1,这也就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数学表达。把木棍看成整体1,第一天截去1/2,第二天截去1/22,第三天截去1/23……第n天截去1/2n,当截了n天后,还剩下1/2n。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1/2n趋向于0,也即limit1/2n=0,趋向于0但永远不是0,故万世不竭,最后可能分到物质微粒,已不再是木棍了。别看惠施这个命题只有一句话,但却是对以二进数理为基础的易学哲理的形象表述。只不过易学是“加一倍法”(二增),这个命题是“减一倍法”(二减),是互为逆运算,表达了世界构成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精神等的显化和潜化之进程。
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它通过无限二分以生成、演化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是一个无限大的太极。作为本原的东西是万物的基质,因而又是无限小的,内在于万物之内,相互结合形成任一事物。太极也是物质微粒,相互结合可以形成任何一个事物,孙中山曾用《易传》之“太极”,指称西方之“以太”,西方人曾一度认为以太是万物的本原和始基,事实上以太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