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解释由来(1 / 1)
山风吹起陶醉山上的晚风吹起月白色的衣衫,扬起他乌黑的发丝,竟有一种飘飘欲仙之味。
钟素秋侧身看着陶醉,眼神迷离,一时间竟然什么也不能想,看的有些痴了。
“秋儿,告诉我,一年前,在杭州城外的那个村庄,是为什么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那些被你喝退得黑衣人,又究竟是何身份?”
陶醉的声音从风中传来,清远而飘忽,钟素秋一愣,又听到,
“我能看的出来,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个,也是江湖中一流的高手,而他们却从来不为人所知,而且似乎还听命于人,谁有那么大的能耐能控制他们呢?”
钟素秋轻轻的叹气,没有答陶醉的话,眼神看向远处,神思突然变得恍惚起来,似乎想到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想,就那么静静的眺望。
当久到陶醉以为钟素秋还是不愿说明的时候,钟素秋的声音却突然想起,
“阿然,你是疑惑,为什么舅舅说那些人是暗影吧,你想知道的只是为什么那些人被称为暗影,是么?”
陶醉回身,直视钟素秋的眼睛,虽然没有说话,却很明显的表达出他真实得意愿来,他确实想知道。
“阿然,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钟素秋的声音显得异常的悲哀,陶醉无言,只是点点头。
“众所周知,几十年前的元末是个战乱年代,大批老百姓流离失所。但是,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在义军中异军突起,以应天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招兵买马,后登基为帝,称明成祖。”
“我要说是,朱元璋多妻多子,其中燕王朱棣是他的第四子。在明朝建立时,朱棣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是他慢慢的有了很多想法,一心想改变这这种局面。洪武九年,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父皇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这里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这里,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时候是怎么样受苦受难,创业是多么的艰难。他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在然后,朱棣与兄长被封王,各自前往封地。”
“直至,洪武25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这令朱元璋异常伤心。但同时,又一个重大问题来了,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考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是个不错的人选。甚至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时,可是被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 ”而作罢,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是很开明的,可是只要是人,就有糊涂的时候,在他晚年,他宠信皇孙,朱允炆,直至死后,留下遗诏,让朱允炆继了皇位。”
“这位年轻的皇帝和他的父亲一样抱着以仁治国之心治理天下。建文初年,社会稳定,政治到也开明,百姓称颂,洪武时期的高压政策被结束,阴深恐怖的南京宫殿一下变得光明起来。不过朱允炆更适合作一个文人,由于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上优柔寡断,又生性仁慈懦弱,很容易被周围的近臣影响,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在一些大臣的鼓动之下,允文开始削藩。在削藩的过程中,杀了许多亲王,其中当然也有许多冤杀者,燕王朱棣听了,十分着急。好在燕王朱棣封在燕地,离当时的都城金陵很远,又兼地广兵多,一时尚可无虞。可是,允文却更加害怕起来,并听从周围人的建议,将朱棣的得力校尉于谅、周铎两人被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都司事谢贵等人设计骗去,送往京师处斩了。两人被斩以后,又发朝旨,严厉责备朱棣,说朱棣私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已紧迫,无奈之下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方才保全性命回到封地,可是,就在去年,朱棣与允文之间的矛盾在也无法缓和了,朱棣设计杀死了张、谢两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公然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