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1)
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於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萬差別。
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的,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萬差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於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薩怎麼講?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動物。薩埵是覺悟的有情,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願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從佛教的分佈來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於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雜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了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於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事實上,天臺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於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去過,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是的,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於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來,佛教已在世界各處,漸漸分佈開來。
佛教,在佛陀入滅之後的三四百年之間,由於佛教內部的意見不同,所以分成兩大派系,年長而保守的一派稱為上座部,年輕而新進的一派稱大眾部,後來上座部的,向南傳,傳至錫蘭,他們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語記錄經典,所以後來稱為巴利語系的佛教,另一派大眾部向北傳,雖沒有直接產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產生,卻在大眾部勝行的區域。
這就是大致上的區分,其實,從佛教的史跡考察,最先傳至南方如錫緬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傳入中國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於向方北傳,小乘佛的勢力,更是事實了。
大乘佛教的源頭,是在釋迦世尊的時代,但在佛滅之後,很少受到比丘僧團的重視和宏揚,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複雜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興的時代要求,先後有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的搜及整理與宏揚發揮,才產生了大乘佛教,這是以印度古代雅語梵文記錄的,所以稱為梵文系佛教。
中國佛教之傳入,是在東漢時代,相當於耶蘇紀元的出期。
中國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轉譯成的。中國的佛教後來雖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經論也譯的相當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國都有譯本。
經過魏晉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階段,乃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高僧輩出,中印交流也頻繁不絕。在那個階段,中國的佛教開了花也結了果,小乘大乘,一共開出十三個宗派,漸漸又被融攝為八個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後,由於政治的摧殘,以及社會環境的驅使,佛教便離開文化中心,進入山林之間,僧人自更自食,義理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一枝獨秀。這在唐宋之間,尚有若干真修實悟的禪師,在簡單而樸實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許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種下了愚昧佛教的遠因,致到宋明以後,佛教的僧徒與寺院雖多,但已沒有了靈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殼而已!不重教育,只顧依樣畫葫蘆地上殿過堂盲修瞎參,不唯很少傑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沒有知識,自行且不知,那還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質,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間對於佛教也就愈來愈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來,總算由於楊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虛大師的倡導,以及印光、弘一、虛雲等幾位大師和歐陽漸等的弘化,中國的佛教,已略有了轉機,唯因百廢待舉,舉不勝舉,故到目前臺灣的佛教為止,應革應興的佛教事業,尚在娃娃學步的階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國及高麗傳去(高麗是由中國傳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紀以後的事。故從本質上說,日本佛教是屬於中國型的,但自晚近個把世紀以來,由於接觸到了西洋的治學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學的成績,不但超過了中國,甚至已獨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鋒。因為日本的學者,既能利用中國佛學的全部寶藏,又能直接從梵文及巴利文中尋找根本佛教的原義,加上新的治學方法,便產生了揮煌的研究成果。雖然,日本佛教在解脫的修持方面,已遠不及南傳個各國的清淨和理想。
在佛陀入滅之後第九第十世紀之間,印度婆羅門教的勢力抬頭,佛教受到無情的摧殘,佛教徒為了迎合當時的時風,便也採取了婆羅門教(現稱印度教)的梵天觀念,融攝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間的習俗、甚至有關男女的房中術等,也都混進了清淨的佛教,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應運而生,這也就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許多優點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們更加興旺的營養,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級信仰卻變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約在西元第十世紀的末業之後,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後雙重的摧毀之下,佛教便於印度境內消失了!可是,歷史的記載:自從佛教滅亡之後的印度國勢,也就江河日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圖,再也不能統一了,直到西紀一九五○年時,才從英國人的統治下爭取到了自主的獨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現在已經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爾等的國家主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