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由一张残页开始(1 / 1)
雷神,跨越九天九地,霹雳一声,则是天崩地裂,海枯石穿。
大唐开元天宝之交,至唐天宝10年,在东海魔窟岛上兀的竟竖起了五根无根石柱,这几年,黑云搅扰,海波不安。是时倭国正与大唐交好,其国丞相上报与天朝,一时间举国震动,唐明皇乃命周和当率三百士卒前往东海,谁知一去不返,后遭安史之劫,举国不平,最终也就无人在想起那东海的无根石柱了。
时过境迁,大明嘉庆23年,一群船民为倭寇所掳,欲将其截往日本国,不料途中大发海难,一众人等尽皆掳灭,只余八人逃到了一处岛屿。
这一岛屿正是魔窟岛,岛上虎狼豺豹、毒蛇猛禽应有尽有。突遭新险,再无人还记当日仇恨,无论明人倭人,尽数抗争,最终八人之中只剩下了六人。
一渔民、一书生、两浪人(日本人)、一农夫、一兵卒。
这六人逃到了一处山洞,外有巨蟒盘踞,危险之极,所剩食物也不过可供几人进食三日罢了。六人急于逃生,却又碍于无路可走,想将同伴丢出去喂巨蟒却又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最终这六人就这样连呆了三日。
已无食物,而洞外巨蟒也是滴水未进。
虽然各有鬼胎,但到此时候却也是没有力气再耍阴谋了。如果事情就按这样发展,待到数年之后再有人误入此洞,所见到的就一定是六具光秃秃的白骨。
已经再无办法,一个日本浪人打算在石壁上刻下文字警示后人,却不料石块刚一接触到石壁上就从石壁上掉下了一块土坯。而在这土坯下面的,竟然是一小方规划整齐的未知图画。一时间众人惊奇万分,便都出手将石上东西全部划去,最终于石壁上显出了一副完整的图案。
壁上有字,书生浸淫古文,一番研读之后便断定是古国文字。
其义若此:
夫神者,天地俱动,三界咆哮,亘古以来,皆无所断。
然彼神非此神,此神者,蕴括于天上地下,七洲三界四洋之中,百千奇异,各具神魔仙佛,凡与凡人订立契约,共育约契者,俱称为神。
年久时日无常,天地大动,迫在眉睫。五尊镇地之柱,已在不复当年之威。
九州风雷,唯我持动。日月无光,周天勿转。天崩地裂,就在此天。
下面还有数字,却已无法解读的出。众人尽见,皆各自垂首。
浪人遂与书生攀谈,然而因其语言不通,却是各自无法听懂。不过幸亏那个日本浪人略通汉文,于是两方就以文字为凭,各自交换了意见。
那浪人以刀刻地,在石头上留下数字:
“壁上之物何矣,其为武乎。”
书生则咬破皮肤,沾血答云:
“以物易物,生平未见,可以习之,定当有脱身之法。”
几字写完后手指仍然流血不止,不过幸亏众人已经明白了大致意思,于是就都与此大力研读练习(缺)
(缺)
(缺)
几人出了山洞,仰望天际,直看五尊石柱,皆发慨叹,后(缺)
(缺)
乃定其名为雷神。
(余下缺半页)
于是定为使雷家守麒麟柱,余下史黄孔刘四家分守四方之柱。其后数百年间,岛上又陆续来人,时至今日,竟增至四万六千七百六十二人(清乾隆五十八年数字),其中固有因鞑靼乱华而来往之乱民,却亦不乏忠良之士也。吾之观亦,岂不笑哉?
大明遗老 雷萧化作于魔窟岛
尽之时,聊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