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篇两章(1 / 1)
(由于工作的原因,很长时间没有上过网了,不能更新,请书友们原谅。我现在还在外地,今天偷空出来上一会,可能还要过些日子才能回家。这段时间,开始的时候太累,直到上个周设备运行都正常了,才有点空余时间了,只是我偷了个赖,没有动笔。以后有空余时间了,我会尽量写写,不过因为上网不方便,可能仍然不会按时更新。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写,不过想的东西却不少,想通的一篇论教育考的《为国取士》,还有这一篇关于开篇的解释。)
开始两章,受到强烈的非议,我这里要分析一下。
开篇两章是设定全书的背景。
嘉靖、万历年间是中国明朝社会发展的一个剧烈变化时期,也是世界历史变化相当剧烈的时期,西欧的英、法、荷紧随西、葡进入大航海时代走上了海上扩张之路,俄国击败了喀山蒙古向乌拉尔山以东前进,土尔其在东欧和西亚称霸,莫卧尔王朝由胡马雍、阿克巴的统率下在印度建立统治,日本处于诸侯纷争的战国后期,……,而在明朝也开始与葡萄牙人冲突,国内商品经济开始迅猛发展,这是世界历史一个剧烈动荡时期。
之所以设定在这一时期,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是明朝的一次重大机遇。然而明朝的统治中心却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事件,明武宗因死后无嗣,而由远房的堂弟朱厚熜继。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外藩入继的情况,这些新系帝王们往往用自己的励精图治来证明人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有很多时候比那些正统的皇帝还要强上许多。可是嘉靖是个例外,他是用暴力和神化来巩固他的地位,这是明朝的一个转折点,大礼议摧毁明朝经历百年才培养起来的士大夫气节,并且直接导致党争之祸。在明朝初期,党争虽然不可避免,但从来没有嘉靖以后这般剧烈,这主要是因为嘉靖任人唯亲和他有意的权谋制衡所致。而在他的堂兄,即使以昏庸出名的正德皇帝,虽然与大臣杨廷和性情不和,也从来没有用暴力去打击他,而是信任的将朝政委托给他。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之患是最严重的时期,而北方的鞑靼蒙古也一直与明朝对抗,在嘉靖二十九年,发生了著名的“庚戌之变”,俺达率蒙军攻破明军关防,围困京师,这是书中明蒙对抗的历史背景。
综合以上,就是全书的大历史背景。
关于故事的开端,有书友给过修改建议。
第一种建议,设定两个历史人物。
可是如果设定历史人物的话,他与原先的明朝人又有什么差别?如何让他们具有那些指导思想呢?这是无法解决的。而且,如果设定这个人是大臣,很多政策都是无法外理的,一个外姓臣子如何敢外理皇族宗室的问题?哪怕他再有权势、再有能力、再得皇帝信任,也决不可能完成!而且还有很多问题都是臣子无法完成的,比如皇家内孥的问题,哪一个臣子敢动,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这个改变历史的人只能是皇帝。
如果设定这个人是皇帝,那么就只能选嘉靖了,因为正德皇帝的时期太靠前了,而他没有儿子,如果给他直接设定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漏洞更多。如果用嘉靖,嘉靖以一个外藩入继,首先是要面临巩固地位的问题,照样作事束手束脚。
第二种建议,直接穿越。
这本书的原则就是“思想”至上,明朝本身的科技并不落后于西方国家,何况就算依靠你个人改进了科技,让明朝一时领先,可是没有思想的支持,科技终究会衰落,难道君不见郑和舰队的终结?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去,如何能让他守着一些科学技术不用?这是个麻烦问题,所以我用一碗孟婆汤解决了一切。
何况一个现代穿越者,仍然要面临身份问题,如果做一个皇帝,他避免不了嘉靖的问题,如果做一个臣子,他注定不能完成一些深层的改革。而且他的个人安危都是个问题,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这些改革者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毕竟像《新宋》石子明中那样没受到大挫折的好运还是极少数。
如果说有些穿越者自以为神通盖世,通过谋朝篡位来实现改革的话,且不说这过于空想和他的可行性,即使你成功了,那么,你通过强权抢夺了前朝的皇位,怎么能避免你的臣子不会效尤,不会通过强权再抢夺你的皇位呢?这样造成的结果,即使不会天下大乱,也必定会是君臣隔阂防忌!一个将精力用在内斗之上的国家,又怎么会有前途?在中国,地广人众,不像在西方的那些小国,稳定是第一要素,在中国,只有稳定才会有发展。所以,维持一套有秩序的体系,是明智的选择。否则,宋朝因立国不正,而重用文官来压制武官,就是前车之鉴。
有人说,唐朝是隋朝的臣子,不也取隋而代之?不一样,唐代隋的前提是天下已乱,隋朝将亡;而宋朝却是在柴周稳定的情况下,只因为皇帝年幼而取代。假设一下,唐朝可以对天下人说,如果天下大乱,唐德衰微,你们可以取而代之;宋朝难道敢说,如果皇帝年幼,你们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是法理的可重复性,唐朝可以让天下人去重复的他的做法,但宋朝不能。这就是一个篡位者所面临的尴尬,这也就是历朝历代的那些篡位者不能延续长久的原因,并不单单来自道德上的反对,而且更重要的是后来者的效仿!得国不正,其心必怯,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实行愚民政策,扭曲正常的观念。
连晋明帝读司马家史的时候,也流涕道,“得国不义若斯,焉能长久?”后来东晋果然被权臣刘裕逼宫。刘裕既然得国如此,到了他的子孙,萧道成也照方抓药,抢了刘家的皇位,建立南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直到隋文帝从鲜卑宇文氏的手里抢来江山才告一段落,因为他虽然得国不正,但他是从异族手里得到的,其他人没有效仿的机会了,当然最后李唐还是变像的效仿了一下。宋朝之所以得国不正,还能延续了那么久,是因为他采取了文官压制武官的愚民政策,他是牺牲了国家的长久利益,换取他一家一姓的统治稳定,这是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
明朝在中国的朝代中,在法理上是最正统的一个朝代,因为朱元璋可以明白的跟天下人说,“如果异族入侵,灭亡了明朝,你们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一个绝对允许他人重复的事例。
所以,谋朝篡位是不可取的,不单是从道义上讲,从最终的国家利益的角度决也不可取。
所以,综合考虑了很久,我才用开篇中的方式将两个人发配到轮回之境,用投胎转世来锁定他们的身份。而轮回之境就是两个人出场的环境设定,这只是一个历史记录,两人是以虚像进入这个历史记录,他改变的不是现有历史,而只是在一个记录空间中将历史重新演绎。
关于书中的很多故事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都有历史原型,比如朱载玺,他初始的身世就是他的祖父孝宗皇帝幼时被张敏藏匿的故事,后来他的幽禁就是唐中宗李显在房陵幽禁的原型,他的浪迹天下就是晋文公重耳的传奇,只是加以文学改编而已,这是本书的特色。所以有些友书置疑本书的历史合理性问题,大可不必了,因为本书的剧情都可以找到一定的历史依据。
在现在的玄幻小说中,主人公大多生来就高大威猛,性能力超强,好像不这样就不够过瘾,我倒要问一句,你干嘛不写一头骡子?!
如果不高大威猛,那就是身怀绝世武功,如不是怀有绝世武功,那就是绝顶聪明,反正世间的一切都是他的玩物;主人公所作为所为,无论多么的无耻下流,都是天经地义,而他的敌人无论做什么都是虚伪卑鄙,即使做善事也是别有用心,总之,主人公周围的一切都是邪恶黑暗的,都需要主人公来清除毁灭。而这一切都是我要挑战的!所以,我将这一切都集中到了敌对的纥达虎力身上,与之相对,主人公朱载玺什么都没有,他就是要挑战这种传统,他只有一颗仁德之心,他就是要用他的仁德使天下归心!而且他也有缺点、错误,他的敌人也有思想和感情,奸人也会有无奈和苦衷,恶人在内心深处的也会有一丝残存的善良。人本性中的良知才让这个世界充满希望。
开篇的两章其实与正文没有半点关系,只是正文的环境设定,所以我才单独成卷,独立于正文的四卷之外。
每谈及明末辽东屡败之事,常闻人言,清军皆是骑兵,而明军多步兵,步兵怎能战胜骑兵?又言皇太极兵破蓟关时,袁崇焕唯有骑兵八千。我十分不解,读《明史•袁焕传》,在杀毛文龙之后,袁崇焕与赵率教、祖大寿等人定辽东、登莱、天津、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以此观之,明军骑兵过半数,焉谓明军无马?以此观之,明军实力亦非等闲,取败之道,岂非将帅非人?关于袁崇焕的争论纷纷,其中自然不乏名家博士,论据百出,而独不见其传记中之记录乎?亦或有意隐匿之,则我不得而知矣!
我曾有一本读书笔记,详记唐朝各军府兵数与马数,比如沧州横海军,兵六千,马一千余,如今这本笔记不在身边,大部分记不清了,但据我所知,*马匹比例很少有超过三成的。然而*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却是稍居上风,岂像明未辽东马匹比例超过一半,却屡战屡败。这难道不是对骑兵制胜论的沉重打击么?
这段时间,我写的很少,但思考的很多,或许这本书让很多人反对,但我还是要写下去,写给那些喜欢本书的书友们看。或许有人会说因为蒙古势力太过强大,我已经写不下去了,我要说,现在还不是蒙古最强大的时候,后来的蒙古会更强大,铁骑将踏破中原。
最近又读《宋史•岳飞传》,将金国破宋和清军破明进行对比,其实两者很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女真人先破京城,然后一路南下,大军渡江追击,可结果却大不一样,宋后建立南宋,而明朝却直接灭亡了,为何如此,其原因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金国的兀术的渡江大军全军覆灭,而清军的渡江军队,虽受抵抗挫折,却并没有遭到决定性打击,这充分证明了孙膑的“战胜而强立”,至于什么经济,什么兵马,什么国力,全是一堆废话!
取胜之道无他,全在于将帅一人!靖康之难时,韩世忠、岳飞等人帐下也是兵微将寡,《宋史》言“(飞)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幸赖韩世忠、岳飞等名将艰苦卓绝的征战,故而宋祚得以存继。再观明末,虽说弘光昏庸、诸王争位,然而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还是战场的失利,清军南下时,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孙可望、郑芝龙等人的兵马并不输于靖康之难时的韩世忠、岳飞,然而却或败或败降,无人能撄清军之锋,故而纵任鞑虏践踏中原,终致明灭。
岂是八旗太强?实是明军无能!同样是明军,同样是鞑靼蒙古,国之初建,百废初开,成祖能横扫漠北,寇虏闻风而丧胆;及至于英宗,数代生养,天下兴盛,却以五十万大军失于土木堡,陷身受辱!谁说盛衰有道理?我言,天下兴亡本无常,唯在人事!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当有书友知道我的蒙古入侵构思时,曾经建议在南方建国,然后反攻北方。但我不同意,国破山河在,即使中原残破,她也是我们的故土,我们只有想办法去挽救她,保卫她,而决不是放弃她!中原,是中华文华的发源地,放弃她的同时,也就放弃了民心,这也是就为什么中原王朝一旦失去中原地区后,就再难以反攻,晋如此,宋如此,明末亦如此,因为一旦放弃中原,也就相当于放弃了中原的正统地位,也就失去的胸心壮志。
破而后立,朱载玺必须励精图治,在山河破碎的祖居土地上重新建立一个伟大的理想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