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我喜欢看玄幻小说,但我只喜欢看那些有思想、有水平的,比如《战国福星大事记》(给老熊提点疏漏,日本战国时代的北海道乃至整个东西伯利亚都是没有哥萨克人的。)、《回到明朝当王爷》、《极品家丁》、《明》、《国破山河在》、《新宋》等等,很多很多,都是非常好的书。而有些兄弟写起来就不那么认真了,随便一跳,落地时就回古代或异域了,然后一招手就有一大堆又英俊又多才又多金又愚忠的追随者,然后一招手金子银子莫名其妙的就有了,然后飞机大炮或者顶级魔法就出来了,然后带着百八十倍的现代化武装去吞并几个石器时代的部落(相比起来确实只能称部落,而不是国家),然后就天下太平了,或者中间又轻松的泡了一个连的美眉(兄弟,至少也要耍点手段吧?难道这些女子真是胸大无脑,看到公的就上?)。这样好无聊啊,一般看不到两页我就不再看了。
我认为一个人回到古代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连我们生来就习惯的这个现实社会,往往我们都有些把握不住,难道回到了陌生的古代就那么容易就成功了?我们既然把我们想的东西写出来,当然主要是为了快意恩仇,娱乐一下,但其中往往包含着我们的思想,尤其是回到宋、明、清三代,这三个朝代离我们很近,都是内忧外患,在我看到的许多作品中,更多是含有一种反思,很明显,我们不希望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或者我们更多的是想回去挽救危局,或者也表达我们对现实中的一些看法。
至少在我自己是这样。我从小非常喜欢读书,不论史地生政数理化、报纸杂志,只要是带字的东西就读,我最初读《东周列国志》是在上小学路上看到地上有三张发黄的纸,捡起来一读是“图穷匕见”的那一段。在学校语文课讲古文之前我就能通读了《史记》了,当然,这些书我买不起,都是借的,唉,“书非借不能读也”,真是实有感触,借了人家的书为了尽快还,连夜加班,以至养成了喜欢深夜做事的习惯,因为还了之后就不能再看,所以书看完之后基本就能从头说到尾。可惜不务正业,上课时常常在看地图,几乎所有的书上都画着地图,又喜欢异想天开,观点每每与课本上的教条相悖,最后虽然上天眷顾读了大学,却毫无亮点。想来那些多年的谋划地图是无用了,幸而现在有了玄幻小说,我也就把那些幻想拿出来玄幻一把吧。
以前我是比较看重那些正规的文学,挺不喜欢武侠小说和玄幻小说的,总觉得无论是写什么都要认认真真的去看一下相关的东西,就像那些古典名著一样。所以,早些时候,我为了写《血浪滔》光看历史书籍就花了好几年时间,(这本书并不是太监了,而是写完之后在论坛上贴了前三十章,因为看到没什么反应,就没信心再发下去了)。但现在我是看通了,文学无论是什么格式,只要有思想、有内容、有文采,就是一部好作品,各种文学作品在名著和通俗的区分上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定义。前几年有人在议论武侠小说是不是该上课本,其实只要写得好,又能教人为善的东西为什么不能上课本呢?难道文学就是那些老学究们说的文学才叫文学?其实那些所谓的作家从武侠、玄幻小说家那里借用的东西恐怕不少吧?说白了,四大名著中,《水浒》就是一部武侠小说,《西游记》就是一部玄幻小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言情小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通俗故事。文学作品的高度在于他的思想、内容与文采,而不在于他的形式。
在本书中,主人公喝下了孟婆汤,忘记了前世的一切,没有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先天优势,所能凭借的只有那三十三字的真言和那颗历经苦难的真心,他的一切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得来,当然他的行为也不可能超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在本书中,既不会有对历史先知先觉的未雨绸缪和对历史人物先入为主的定性,历史的都改变了,人的善恶自然也会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会有“军师旅团营”的军队编号满天;更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造出火车飞机,虽然随着领土的扩张这种需求日益加剧。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并对社会上迫切需要变革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引导,当然这种变革不能跳出当时社会的思维,他要为皇位稳固担心,他要为百姓忧虑,他要为国库发愁,他要为敌人的侵袭而彻夜难眼,他还国债用了三年,他修一条运河用了十多年,此外还有天灾人祸,临死时他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皇位而定谋定策,当然他还要统率一班文臣武将,去开创大明新的天地。
至于为什么把主人公的身份定位为皇帝,主要是因为有许多事情只有皇帝才能做,比如开运河、修长城、建新都,这些在历史上都曾有亡国的教训,并非是做臣子的三言两语的就可以说服通过的;再比如起用宗室、勋臣开两府、准养私兵,这是犯忌讳的事,弄不好就是一身大罪,普通臣子是不能提起的;还有改兵制、开官田、废厂卫、立儒教,等等,都不是一个臣子所能做到的,那怕他再得皇帝宠信。另一方面,我讨厌党争,不愿描写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如果不是皇帝身先士卒的话,变法注定曲曲折折、时断时续,不但变法会中断,整个国家也会陷入混乱,这可能是我个人的性格的关系,我是个谋士型的人,定谋划策是我的长处,能制定非常好的方略。只是我的方略都是“阳谋”,却不擅长实干,既擅长交际,也不擅长权谋,又没有实际可见的能力,而且发挥还不稳定,所以我这样的人就就像狈一样,没有了狼就是一个废物。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幕僚,也就是门客、食客,这种人不同于属吏,不会干实事,基本上就是吃白食,也许养了一辈子也没有指望上,但这些人一旦到他发挥作用时却非平常的属吏所能比,只要一出场必定是拔危救难、扭转乾坤,贱者如鸡鸣狗盗,达者如苏秦张仪,更有有冯援毛遂。这种人又不能主持大事,因为他们用的是奇道,偏于奇则崩,若主人公以这种性格在明朝变法,不出三天,必被弹劾下狱,继之党争,亡国不远矣!然若主人公为皇帝则不同,因为血统的关系,则朝臣虽有怨言亦只能忠心辅助,主人公只须定下方略,然后选择合适的朝臣去执行即可,并且不必过多干涉,这样既有谋士的本质,又能保证自己的方略一定会被采用,正是两全其美。
这篇小说有许多战略策略取自《中国百年策》,我在用我的思想建设一个理想中的古代社会,可是,穷主人公一生之力也未能将之远全实现,而只是形成了一个蓝图。
(我写的字数一般不会很多,根据古代的四大名著经验来看,一百多章的情节应该是足够了,虽然搞写作的人就是靠字数赚点稿费,但我仍不习惯于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写特写来凑字数,而且我在人物的言语中,重要的话大都用半古文,因为古文听上去更押韵、更铿锵有力一些,所以在计算字数的时候难免吃亏一些,同时,对一些支线情节,我也不喜欢写得比主线还突出,一切就五个字——“简约不简单”。以前的《血浪滔》用了六十章,而这一本《祚明》估计也就一、二百章左右。
更新或许不会很快,这并不是我故意吊胃口,而是我在反复的修改,《祚明》从构思到动笔相差也有半年多,就比如光那张地《新明帝国疆域》地图就不间断的修改了近五个月,于论是边界线,还是地理命名,都经过了无数次改动,或许以后还会修改。包括文中的每个条令,每件装饰都是不断的思考修改的,比如,《布天下帐篱诏》中的圈地的大小更改四次、通婚律变动五次,风火骑的装备中仅仅制式马刀的设计就改了五次。所以请大家不要骂我,一旦修改好的部分我一定会毫不保留的全部贴出来。
如果各路朋友看着俺写的还入得眼、过得去,就请多给几张票吧。)
北凤
于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