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 无价(1 / 1)
宋歌在前,朱元璋在后,两人手里都提着些个大米、肉、鱼、蔬菜等物品,穿过前街小巷,来到一处门前。
这是一幢古宅,墙壁上的木板都已被虫子蛀的坑坑洼洼,有飞虫在孔里进进出出,俨然当成了窝。木门已经破了多处,漏风处钉着冒油的松树板,一颗颗小小的松脂,倒有点翡翠玛瑙的样子。
宋歌上前轻轻敲了门。
开门的是吴老妇,见是宋歌,立即满脸笑容,“哎呦,宋公子呀,请进请进。”
宋歌一猫身,就走进了屋。朱元璋跟在后面也进了屋子。
屋里一团漆黑,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这是眼睛被外面太阳光照射的缘故,过一会儿,宋歌的眼睛才逐渐适应过来,看清了屋里的一切。
这个家,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最准确不过了,屋子里面,除了两根柱子,什么都没有。唯独醒目的是西面的木板墙壁上,挂着一幅字,裱的工工整整。而这些字,宋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是一时忘记在哪里见过了。
宋歌把东西放在了灶上,走向了那幅字。
“来就来嘛,还带什么东西啊!”吴老妇一阵客气,却也欢天喜地地收下了。
宋歌看这幅字,行云流水,浑然一体,是绝对的上上乘之作,再看这幅字的落款——“苏轼”,吓了一跳,这……这是千古牛人苏轼的字!哇,那岂不是发财了,这要在二十一世纪,可是价值连城啊!
难怪这么眼熟呢!原来,苏轼的文章数次入选课本之中。高中的时候,宋歌网上查过苏轼的生平,本来的目的是为了记住苏轼经历和作品,以便应付考试。后来却被苏轼无所不能的本事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专门找了几本有关苏轼的书籍来看。苏轼也成为了宋歌所认识的古人里面最熟知的一个。
朱元璋在背后看到宋歌的反常举动,急忙问道:“少爷,怎么了?”
宋歌指着这幅字的落款,说道:“苏轼你认识吗?”
朱元璋摇了摇头。
让一个家奴,认识当世的文坛领袖,的确勉为其难了。
宋歌当然不会去责备他,只是说道:“这苏轼啊,是个天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是个全才,很多方面的成就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最高点,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大的人物。”
朱元璋一脸崇拜,“那他,还活着吗?”
“这……”宋歌心思转动,回忆起关于苏轼的一切记忆,苏轼老年被贬岭南,最后贬至海南儋州,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赦免北返途中病死。而现在是哲宗元符三年,明年,哲宗嗝屁,徽宗即位,后年才是建中靖国,那也就是说苏轼还活着,现在估计正在海南儋州受苦呢!“苏轼现在还活着,可惜已是个穷困潦倒的多病老人……”
朱元璋说:“那么,少爷何不救他一救?”
宋歌对朱元璋点了点头,“你说的对,他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不能让他过早去世……”
吴老妇倒了两碗水,递了过来,“宋公子坐啊,来,喝水。”
宋歌接过碗,问道:“大婶,这幅字挂这多少年了?”
吴老妇说:“有十年了吧,那时用儿刚刚考中秀才,在杭州游玩时,听说是杭州的知府老爷给写的。用儿当宝贝似的,早些年有不少人愿意出几百贯钱购买,用儿都不肯卖。你说这又不当吃又不当穿的,挂着看看,能看出什么花样来啊,是不?宋公子。”
宋歌对吴老妇说:“这幅字无价之宝,不能卖!”
吴老妇听宋歌这么说,寻思着这宋公子怎么也和自己的混小子一个样啊,这一张纸上有几个字,当得什么无价之宝啊?这不是睁眼瞎说嘛!
宋歌又问吴老妇,“吴用哥呢?”
吴老妇用手一指后门外的小院子,说:“他除了捧着书还会做什么?喏,在外面用功呢!宋公子你坐,我去把他叫进来。”
宋歌阻止了吴老妇,说道:“还是我出去吧。”
吴老妇点点头,兴奋地说:“宋公子,好好跟这个痴儿说说,一定让他去宋府做事。”
宋歌说:“我尽量试一试!”
然后,吴老妇过去收拾宋歌和朱元璋拿来的物品,她先把米倒进了瓮里,再驱赶走肉上的苍蝇,拿起来洗了洗,准备放锅里煮一煮再腌起来。多少年了,她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一刀肉了。
宋歌踱步慢慢走到后门口,看到吴用捧着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的一块石头上看书,边上放着一个碗,碗里有一块蒸过的麻团,完好无缺,显然没有吃过。
吴用的肚子很饿,但是他不肯吃宋歌给的食物,虽然这两天他了解到宋歌的为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他仍然觉得宋歌这人是个肮脏的纨绔,即使有所改变,那至少也是个沽名钓誉的小人。他是一个读书人,不愿意和宋歌这号人扯上任何关系,这两日老娘总是唠叨让他去宋府做事,但是他已下定决心,坚决不去,以致同流合污。
这时,一只苍蝇叮在了麻团的上面,吴用顺手一扬,把那只抢食的苍蝇赶走了。然后,继续看书。
这一幕,被站在门口的宋歌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