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官c职场追求太高就是自讨苦吃(1 / 1)
在当今拼权拼钱拼爹的时代,身在官c职场,人们凑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升官问题。人人在乎官职的提升,人人追求官职的提升,官职大小似乎成为仕途中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于是乎,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想当厅长。总是嫌官小,总是失落。
现阶段中国官c晋升的名堂很多,很复杂。既要考虑资历和能力,还要考虑文化、年龄、民族等结构。比如: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派干部、年轻干部。不是简单的比成绩,比能力,比素质。在现有体制下,潜规则盛行,比关系,比靠山,朝中有人好做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都事实存在。一个人上去了,原因错综复杂。当然还有惯例起作用。有的地方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政府秘书长是必提的。谁到了那个岗位,只要不犯大错误,就提职无忧。
在官c职场中,一个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地位、权力是由官位直接决定的。身在仕途,有追求无可厚非,想提职是理所应当的。有追求不是错,不是过,但追求越高越难实现,追求越高越痛苦。有人因官c失意灰心丧气,有人因此气病一命呜呼,撒手人寰。
“人比人得死”。同在官c职场,有人顺风顺水,有人挫折失意。奥妙之处在于是否跟对人,靠山有多大。有的人在一个岗位上不到一年,情况还没有熟悉,思路还没有理清,还未来得及展开手脚干点实事,就提拔或重用了,显然是上级不负责任。这些人不需要干事,只要不出事。相反,那些埋身工作的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得不到提拔重用,是多么的不平等。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要想当大官,当大领导,就得有天大的领导作为伯乐,作为后盾。这样的机遇普通人很难遇到,所以,普通人只能默默无闻,无法成为官c职场的黑马,无法出类拔萃。不是所有被提拔的人水平都高,也不是所有不被提拔的人都不行。是体制造成的,是少数人选干部造成的。
有很多人的提升是来自钻营,私下被称为运气好、关系硬。既然拼工作的路走不通,许许多多的人自然争相走上跑要的路上去。心思和精力不在工作上,对工作应付,得过且过,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慢慢的丧失了雄心,丧失了自信,人浮于事、无人干活的局面较为普遍。
那些成功者风光,令多少人艳羡嫉妒。前程无望者,也只有认命的份儿。那些绞尽脑汁想成为县长、市长、省长的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当官。事实上人生再美,也有缺陷,也有它的背面,用不着灰心丧气。官c失意总有得意的地方,各取所需。
在权力结构上,越往上官职越高越少,获得的难度越大,竞争越激烈。在千万人争相过独木桥的情况下,客观上决定在官c职场上的绝大多数人成不了高官。一个地级市有处级干部2000人左右,一个省有厅级干部2000人左右,堂堂大中国有数千名省部级干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成为高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一句骗人的鬼话。整天想入非非的人,面对现实最无奈。人有成功的时候,也就有沮丧的时候。任你当上个县长、市长、省长的地方官,就人生得意了?就光宗耀祖了?那也未必,完全是个观念意识问题。
中国自古人们推崇升官发财的信念,官本位思想迷惑了不知有多少人。其实,当不上什么官儿的人,照样可以有人生的价值,把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官职上的人,只是一少部分“官迷”。人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且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不如意,就认了吧,可以安心回家睡觉。
应该看到,在社会上,真正的官迷只是一部分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人们,似乎更在意升官。当卸下不切实际的包袱,就会随遇而安。做官只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用不着为之疯狂,为之发癫!
在官c职场中,如果被冲昏了头脑,沉迷升官的美梦中,一根筋到底,就会迷失方向,迷失自己,自讨苦吃在所难免,始终会活在痛苦之中。人不管怎么辉煌,不论是省部级,还是厅级、处级,不论是否大权在握,一旦卸下职务,一切都会回到原点。在做回自己后,最后剩下的只是人生的B面,人生的另一面。始终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真实的人。让“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鬼话,这句妖言见鬼去吧!看客大众大可不必上当,身在官c职场有过努力和奋斗就足够了。只为做事,不为做大官。付出努力,何必苛求!
用一句理性的语言作为结束:不可不求,也不可强求。对现实不能太苛刻,凑成的成功,不是成就,是虚假的自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