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班家公子(1 / 1)
那人不过二十七八的年纪,一身墨青色锦缎华服,相貌极好,眼神温润儒雅,仿佛从骨子里透露出一股书卷气。湘儿忖度,眼前之人应是颇具身份地位的。
那人看了她一会儿,浅浅开口:“王辑事呢?”声音有些清冷,却又暗含贵气。
湘儿一边猜测他的身份,一边答道:“王辑事近日卧病在床,故由我代为打理这书库。”
那人复又打量起她:“你又是谁?”
湘儿有礼回道:“无怪大人会瞧着眼生,在下乃宫中内廷女官,只因近日书库新入了一批书卷,而李福公公又诸事缠身,这才会托我前来接替。”
那人听罢,方才问道:“我在找一本《吴风志》,你可知放哪儿了?”
《吴风志》?她记得方才察视书库的时候见过,好像就搁这一带了。四下逡巡,视线落于某一处,她比了比他身后的架子,浅笑:“大人可否稍稍移步?”
班彧侧过身子,循着她的视线看去,原来那书竟在他身后的架子上。
湘儿上前将书取下,复又递到他手中:“大人,可是这本?”
班彧接过书册,略带不解:“怪了,我明明记得不是放在这里的。”
湘儿浅笑:“大人没有记错,原先的确不是放在此处。全因要新添书卷入库,这才会有了些微的调动。大人若要寻什么书卷,只管支会我们一声,以免误了功夫。”
班彧翻阅着页册,没再说话。湘儿站在一边,是走也不妥当,留下也无事。就这么静默地呆了片刻,方才试探性开口:“大人可是喜欢各地民风民俗?”
闻言,班彧抬头看她:“何以见得?”
湘儿笑答:“《吴风志》本就为辑录吴地风俗之书,乃《南国十二志》之一。此《南国十二志》,大量描写了楚地的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就和咱们东齐的《花间擢酒录》一样。”
正眼看她,他眼中若有所思起来,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女官,竟也懂得这些。
“这些你是都读过,还是只偶尔有所听闻?”
湘儿嘴边噙笑,敛眉回道:“只是大略读过罢了,说起来也算囫囵吞枣。”
嘴边带上儒雅的笑意,他继而问道:“读过后可有什么想法?”
湘儿浅回:“倒是要让大人笑话了,看这些纯粹是为知晓各地风俗人貌,并未留下什么深刻的见解。”
听她这么说,班彧不禁目露笑意,似是想起了什么开心的事情。
湘儿在旁看着,没想到这么个清冷的人也会有这般笑容,很透彻,很干净,带了点清爽的感觉,让人丝毫不觉得做作或虚假。也因此,她觉得他更加容易亲近了。
“大人为何而笑?是我说错了什么吗?”
班彧回过神,这才渐渐收了笑容:“没什么,就是想起一些事。想我年幼之时,也酷爱这些风俗传记,史家典籍。为此,没少受过祖父的训诫。”说着说着,一抹怅然之意尽显,“若不是家父理解,想必……”话到一半,便没再说下去。
喜欢风俗传记、史家典籍?湘儿暗暗忖度着,这般形貌,这般谈吐,又能自由出入皇宫,必是身份高贵。朝中身份高贵,而又听闻喜欢传记史册的……
“莫非是班家大人?”她不觉脱口而出。
班彧眸中难掩诧色:“你认识我?”
看来是猜对了,湘儿笑答:“并不识得,只是偶有听闻,班家大人淡泊功名,潜心修史。加之初见面时,便觉大人身上有一股书卷气,儒雅得很,这才擅作揣度。”
听完她的话,他不禁喃喃自语:“潜心修史……吗?”继而轻笑一声,“是不务正业罢。”
不知为什么,她竟觉得他笑得有些自嘲,不禁反问:“敢问大人,何谓不务正业?又是什么才叫正业?”
“身在官途,自然要谋仕途之事,而绝非著书研史,离经叛道。”似是要说服自己,他的声音又清冷起来。
湘儿理所当然:“人各有志,岂能一棍打死?大人身为班家宗主,跻身四大家族,按理说确是应专心朝政,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不擅长的事情,就好比一个擅长打铁的人,只因生在了木匠家,就非得子承父业,做个不合格的木匠。与其如此,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行志趣之所在,兴许还能有一番成就。只要是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那便没有对错之分。”
班彧眉峰微凝,沉默地看着她,似是在思忖什么。良久,忽又轻笑出声,弄得湘儿不明所以:“大人,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不,你并没说错什么。”他嘴边仍是带了浅浅的笑意,眸中却难掩一股怅然,“只是……你的话让我想起了家父,他在世的时候,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收了思绪,他复又问她:“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湘儿低眉答道:“花湘,姓氏乃为皇上所赐。”
班彧顿悟:“早先听闻皇上赐了谁国姓,我终究也没太在意,没想到竟是你。”
湘儿浅浅一笑,就听他继续问道:“今日书库都入了哪些书?可有登记在册?”
湘儿摇头:“未及登载,大人若想知道,待过几日我理妥了,再派人送去府上便是。”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她复又说道:“方才我粗粗看了一看,似是有一本《巷说百家集》,兴许大人会喜欢。”
闻言,他急忙问道:“可是那本收藏于南楚皇宫的《巷说百家集》?”
湘儿笑回:“是的,就是那本记载上古战国时期街巷风俗的书卷。大成宫当年藏书不尽,却付之一炬,那《巷说百家集》也就留下一本,收于南楚皇宫。如今好不容易得了一摹本,自然要收入皇家书库的。”
班彧情绪有些激动:“快拿来我看看。”
湘儿笑道:“大人别急,按照规矩,这书册必得先全部理妥了,方才能供人外借。而且这《巷说百家集》不同其它,是要多抄录几本以备后需的。待整顿好了,我定当第一时间命人送至府上。大人且放宽心,横竖是能看着的,也不急于一时。”
经她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不禁有些赧然:“只要一扯上这些,我便容易乱了分寸,多有失态。”
湘儿摇了摇头:“如此反倒觉着真实,先头我看大人神色淡漠,还以为是个性子清冷之人,不容易相处呢。如此看来,倒也是个性情中人。”
班彧浅浅一笑:“也是因为能和你说得上话,才会多言几句。外头以为我性子冷漠的,是大有人在。”说着,便又解下腰间玉佩,“这玉佩先放你这儿,若是拾掇好了,就派人将书送我府上。下人见这玉佩,自当妥善转达。”
湘儿小心地接过玉佩,不用细瞧也知是个名贵的物什,玉身碧绿通透,都仿佛能滴下水来,定是价值不菲。如此一个极有涵养的人,配这么个物件也算相称,正所谓谦谦玉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两个人就这么聊了起来,湘儿从不知自己也晓得那么多,仿佛他说的那些书卷,她全都读过。往往他提个头,她脑中就会浮出相应的内容。看来她以前或许是位官家小姐,还读过不少书。
班彧也难得遇到这么投机的人,他一向觉得自己的妹妹熟读诗书,想不到眼前这位知道得更多,偶尔冒出来的书名或诗句,竟是他从未听过的。想来世间之大,果真有许多东西他不知道,这也更坚定了他著书修史的信念。